「東協+1自由貿易區」正式運作之後,東協與中國大陸之間,在商品貿易方面,將彼此豁免絕大部分的貿易關稅,但台灣產品進入中國大陸仍須繳納5%至15%不等的關稅;台灣產品進入東協各國則因各國關稅稅率不同,影響各有差異。根據經濟部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的專案研究,以國際通用的GTAP模型,在允許資本累積較為合乎實際狀況的動態模擬假設下,「東協+1自由貿易區」的影響,將使台灣實質GDP下降0.18%,生產總額減少24.59億美元,進口總額減少0.6%,出口總額減少0.4%,貿易條件惡化0.16%,表面上看來,衝擊還算有限。
然而,對於特定產業而言,「東協+1自由貿易區」正式運作之後,化學塑膠橡膠業的生產金額將減少12.14億美元,紡織業將減少9.96億美元、石油及煤製品煉製業將減少3.38億美元,成衣業則將減少1.22億美元。這四個受影響最大的產業,總生產金額減少合計大約26.7億美元或862億元新台幣。表面上看來,數字似乎也不算太大;然而,這些產業大都屬勞力密集的傳統產業,並且產業分佈主要在中南部,因此政府於評估「東協+1自由貿易區」的影響時,不宜只看影響金額,而應重視受影響的勞工人數,更要注意其對台灣南北政治和社會生態的衝擊。
接踵而至的「東協+3自由貿易區」,在同一個模型的動態模擬下,估算將使台灣GDP下降0.84%,生產總額減少達99.87億美元。對於個別產業的影響,依照生產金額減少大小排序,影響最大的化學塑膠橡膠業將減少29.26億美元;其次是紡織業,減少20.67億美元;機械業減少15.48億美元;石油及煤製品煉製業減少7.81億美元;成衣業則將減少1.96億美元。這五個受影響最大的產業,總生產金額合計大約減少75.18億美元或2,428億元新台幣,相當前述「東協+1自由貿易區」的3倍。因多屬傳統勞力相對密集產業,受影響勞工人數恐怕不只3倍,而且增加了機械業,成為第三大受害產業,而機械業主要分佈在中部地區,勢將使台灣政治及社會生態更不平衡。
有鑑於此,我們認為政府不得不採行的因應之道,乃是分別與各相關國家簽署相同或相近的自由貿易協定。同時,政府在洽簽這些協議時,應秉持「經濟歸經濟,政治歸政治」的原則。至於最近朝野之間鬧得沸沸揚揚,有關ECFA是否簽署之爭辯,實在應該回歸到前述原則,以ECFA能否化解「東協+1(及東協+3)自由貿易區」對我國經濟之不利影響,為其核心檢討重點。
依照經濟部的委外研究資料顯示,兩岸簽署ECFA將使台灣的實質GDP提升1.65%~1.72%,總出口上升4.84%~4.99%,總進口上升6.95%~7.07%,貿易條件改善1.4%,社會福利淨增加77.1~77.7億美元,貿易餘額增加17.6~17.8億美元。在個別產業部分,製造業生產金額增加幅度較大之前五種產業,依序為機械業(約83~85億美元)、化學塑膠橡膠業(約87~92億美元)、紡織業(約28~31億美元)、鋼鐵業(約21億美元)、石油與煤製品業(約19億美元)。生產金額減少幅度較大者,則依序為電機及電子產品業(約減少76億美元)、其他運輸工具業(約減少2~4億美元)及木材製品業(約減少1億美元)。減少者除電機及電子產品業外,其減少金額與增加者顯著不成比例。
比較有趣的是,根據這個研究,在沒簽署ECFA時,受到「東協+1(及東協+3)自由貿易區」不利影響的幾個產業,在簽署ECFA之後反倒成為受益最大的產業;對於就業及平衡台灣地區政治社會生態,也將會有正面的效應。既然如此,該不該簽署ECFA的答案已經非常清楚;如果還有疑慮,應該是檢視這份報告內容是否周詳、正確,而學術研究本來就應當接受公評與檢討。朝野之間不宜再為應否簽署ECFA擾攘不休,而應客觀公正地檢視簽署後的可能效益與不利衝擊,因為「漁陽鼙鼓動地來」-國際經貿環境對台灣而言,明顯是越來越不利了。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