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6年的推動,由參賽的學校及作品件數逐年提升,可看出該競賽,愈來愈受到各大學院校的重視,甚至有數位熱心老師,每年鼓勵同學積極參與,並當成課業學程的一部份,這對政府推廣輕金屬產業有長遠且正面的效益,也顯示輕金屬人才培育正往下扎根,這也是經濟部工業局主辦該競賽的初衷之一。

歷屆指導學生參加輕金屬競賽獲獎最多的大葉大學老師洪嘉聯表示,從參賽中培養學生對輕金屬材質的認識,達到全面性的學習,對學生未來就學或就業都有相當助益,也可為產業厚植人才實力。

洪嘉聯已連續5年帶領該校工業設計系同學參與輕金屬競賽,且每年都獲獎,其中更在2006年包辦學生組第1、第2名殊榮;近2年他也親自參與社會組競賽,以身作則,帶頭與同學一起打拚,其參與競賽的作品業已商品化,其中一款鋁合金「牡蠣盤」在誠品書店、博美館及網路都有販售,且受到很高的評價。

洪嘉聯說,台灣不產原物料,應該善用腦力,將優勢的製造力結合設計力、創意力,藉此創造屬於台灣自己的美學商品,讓產品更具有人文價值;經濟部工業局主辦創新應用設計競賽,就是給輕金屬高值化一個很好的開端。

北台灣科技學院機械系助理教授薛明憲博士,則以TEAM WORK的概念,訓練學生組織式創作,學習分組、分工合作,強調在技術突破的同時,也要學會如何申請專利與智權保護;薛明憲已經連續3年帶領同學參加輕金屬競賽,並以得獎優秀作品,挑戰國際性競賽舞台,繼2008年獲德國紐倫堡銅牌獎後,今年更上一層樓,榮獲紐倫堡國際發明展金牌獎殊榮;「惟有不斷的堅持,才能有上台的榮耀」,薛明憲以此勉勵同學。

參與國內外競賽獲獎無數的聯合大學老師徐義權說,不要為設計而設計、為比賽而比賽,一切應以能商品化為目標,以量產為願景,得獎就是對產品價值的肯定。

徐義權也鼓勵有心從事創作的企業或者是個人,應該多多去觀摩、了解政府有那些資源可以運用,對產品創新開發是很有幫助的;徐義權藉由參與輕金屬競賽,也爭取到專案的研發補助,讓新一代產品商品化時程更邁前一步。

#輕金屬 #競賽 #學習 #商品化 #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