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復旦大學法語系學歷的尚雯婕,2006年在網上發表一首自作法語短詩,內容是對大海的詠嘆。發表當日就有批評文章「來評論一下上海前5大學的法語水準,看看你們的高級知識份子!」在網上流傳,內容批判尚雯婕的詩「嚴重語法、詞法錯誤」。
其後,在大量文章幫其推波助瀾,批評聲浪也越來越高,風波最後從網路升級到了媒體,成為當時熱議的焦點。
不論尚雯婕的語法有無錯誤,但單純的在網上分享創作法語短詩,也難逃大陸龐大網友的圍剿謾罵。對照這次美女研究生王紫菲
被批炒作事件,彷彿可看出,一種「見不得他人好」的心態,與大陸民眾「仇富」心理互通有無。
有大陸輿論認為,大陸人長期養成一種「只見他人差、不見他人好」的性格。期望看別人丟臉,如果沒見著便會在心中積聚成為怨恨的病灶。文學家魯迅也說過:「群眾——尤其是中國,永遠是戲劇的看客。犧牲上場,如果顯得觳觫,他們就看了滑稽劇!」
崑山科大通識中心副教授吳漢認為,許多不公平的行為,最後會累積成心理的不平衡;但不公平的質疑是否真代表不公平,則有待討論。
他表示,兩岸社會對不公平現象的看法皆不同,例如大陸民族主義高漲,許多事情用「民族大義」角度去看,就成了不公平的事情。網路力量雖然對大陸社會有一定監督作用,但也有其負面效應,不一定能反映出公平合理;王紫菲就是被網路炒過了頭,台灣民眾不用隨之起舞。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