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蒜近期因被傳「能抗甲流(H1N1)」而價格暴漲。其間,不僅有挾5000萬元人民幣的溫州商人加入「炒蒜」大軍,而且出現「裝卸工轉行炒蒜賺足百萬」的造富神話。

本輪大蒜價格暴漲是偶發因素使然,但其中暴露出的農產品定價體系缺失問題卻值得關注。一直以來,包括蒜農在內的農業生產者由於信息不對稱,總是難以走出生產計畫滯後於來年市場窠臼。在豐收─跌價、減產─漲價的輪迴中,農民注定要滯後於市場脈動。

事實上,在因「甲流」而價格暴漲之前,國內大蒜的價格已經因產量銳減、供不應求而狂飆數十倍了,但是大蒜市價飆漲到現在,其中更多的利潤卻收入經紀人的囊中。更關鍵的是,中國作為全球農產品出口大國,價格體系的混亂讓廣大農民的經濟利益在國際貿易中無從保障。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資料顯示,中國蒜在全球大蒜貿易中所占的數量份額高達90%。可是,中國大蒜出口商卻因為各自為政、信息不對稱等原因而難以享有定價權,在與外方談判中處於弱勢地位。

在中美大蒜巨大價差的背後,是兩國農產品定價權的嚴重不對等。相形國內農產品價格漲跌無序、投機盛行的局面,美國則擁有全球最大的農產品期貨市場,在國際農產品貿易中享有絕對的定價權威。其實在19世紀初,美國國內穀物等農產品交易也面臨價格波動較大、交易無序等問題。1848年,美國82位穀物交易商發起組建了芝加哥期貨交易所。20世紀70年代,場外衍生品市場交易也開始出現。時至今日,美國農產品交易市場已經形成以期貨交易為主、多種交易方式並存的體系,國際公認的農產品基準價格由此而來。

扭轉中國國內農產品價格混亂的局面,必須在市場交易模式進行重大創新,讓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有同步的發展。目前,「大蒜之鄉」山東金鄉縣成立的「大蒜電子交易中心」可謂是國內大蒜期貨交易的試產雛形。但從現實情況看,這一平台並沒有能遏制爆炒大蒜的行為,反而可能成為大額資金投機流動的平台。

究其原因,民間主導的電子交易平台難以真正超脫市場利益,裁判員與運動員並存的狀況遏制了其價格發現功能。國內需要盡快擴容正規期貨交易品種,以規範制度扭轉農產品交易商「一盤散沙」的現狀。

一場炒作之風讓大蒜價格游離於正常供求之外,並催生大量「炒蒜富翁」,真正的辛苦耕種者卻無法成為漲價的獲利者,這才是最大的市場失靈。

(摘錄自《21世紀經濟報道》2009-11-26,作者馬紅漫為中國經濟學博士。原題:「炒蒜富翁背後的市場心酸」)

#中國 #炒蒜 #定價 #大蒜 #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