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是兩岸正努力推動的進程,此次金馬獎典禮,大陸央視首度全程轉播,不但為金馬獎帶來高達11億的收視人口和影響力,大陸媒體更認為,「對於一個專業學術獎項來說,(台灣)金馬獎在某一方面走在(大陸)金雞獎前面,金馬獎的成功和媒體的關注,在於該獎對所有華語電影的包容性。」
台灣電影關懷人文藝術
《京華時報》報導認為,相較香港電影的商業套路及大陸影片含有主流價值,台灣電影還保有「另類的風格」。
從去年的《海角七號》到今年的《不能沒有你》,兩部叫好又叫座的影片都是小成本電影,其中《海角七號》還有一些青春愛情的元素,《不能沒有你》卻是直揭社會底層人民的寫實片;兩部影片的熱門絕非沽名釣譽,不但贏得專家口碑、還獲得觀眾肯定。
從50年代的導演李行開始,80年代的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乃至如今的新生代導演戴立忍、魏德聖,陸媒讚賞他們:「都遵循著一條創作原則,就是不變的人文情懷和藝術關注。」
由於這「人文情懷和藝術關注」,台灣電影因此遠比大陸或香港電影業成功,就像金馬獎組委會主席侯孝賢曾說:「雖然我們沒有賺到那麼多的錢,但我們至少培養了一大批熱愛文藝電影、有著獨立思想的觀眾,這同樣是一筆投資,而這些觀眾卻是日後台灣電影真正復興的脊梁。」
開放競爭 富包容能力
2007年金馬獎提出大華語電影圈概念,正是這樣的前提才得以讓大陸電影參與台灣影界,也讓《風聲》、《梅蘭芳》這些大陸觀眾非常熟悉的佳片也被台灣民眾看見。
反觀比台灣更繁榮的大陸電影產業,最大的問題就是「商業單一化」,金雞獎雖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始終缺乏大視野和包容心,無法真正擴展大華語電影局面,大陸在影片的引進和審查制度也充滿侷限。
融合要素又堅守特色
金馬獎的入圍名單中,可以發現金馬評委的選擇費盡苦心:提名的大陸影片除了大陸觀眾熟悉的《風聲》、《梅蘭芳》、《李米的猜想》、《瘋狂的賽車》外,還選擇了《鬥牛》、《麥田》、《如夢》、《米香》、《狼災記》等在大陸很小眾、甚至沒有上映的電影;這些入圍的影片都剔除了教化觀眾等大陸特有的傳統。
同時,金馬組委會也運用明星的商業號召力,周迅、李冰冰、章子怡、袁泉、張涵予等大陸民眾熱愛的電影大腕盡數上榜,讓大陸市場更關注金馬獎。
但在融合之餘,金馬獎仍堅守台灣特色,獲獎的《音樂人生》、《臉》和《不能沒有你》都保有台灣風格;陸媒認為「雖然(電影)融合是發展的必然,但堅持特色、沒有進退失據,才是金馬獎最閃亮的地方。」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