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台灣兒福界的先驅,高甘霖牧師和妻子來台擔任宣教師,一九五○年加入基督教兒童福利基金會(家扶基金會前身),以照顧孤苦兒童為職志,陸續設立光音育幼、惠明盲童育幼院(今惠明學校)、接辦大同育幼院,並在各地成立廿三個家扶中心。
高牧師認為「家庭」才是孩子最佳的成長環境,一反傳統的機構式教養,率先在台灣育幼院採取家庭式照顧,讓兒童可以得到家庭般溫暖的關懷,這在當時台灣兒福界空前創舉。
台灣家扶基金會董事長林柏榕,感恩高牧師雖是外國宣教師,卻在台灣最困苦年代,為家扶基金會種下扶助弱勢的良善種子,而這棵種子現今已成長為大樹,扶助更多的孩子。
很多追隨他腳步的家扶董事,淚中有笑的回憶,高甘霖是老外,內在是入境隨俗的台灣人,愛吃香蕉、芋仔冰,為讓育幼院孩子喝到牛奶,還到牛市買十四頭牛來養,其中四頭轉送谷關給另一位牧師飼養。
有天,他去谷關看到牛瘦到皮包骨,原來窮到沒錢買牧草,高甘霖又幫教會租了三分地種牧草,好人做到底,自己還會跑到澎湖去看個案,當場對社工考試,無法答出扶助家庭的情況,成績單馬上打「X」。
這幾年,他身體老化虛弱,返美養老,但天天心繫台灣的孩子,常常寫「伊媚兒」關心,在這場跨海追思會中,大家緬懷這位台語講得嗄嗄叫的外國人,永遠傳愛在台灣。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