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還強調,如果把新承諾造成的潛在宏觀經濟損失、特定行業的失業,及提高貧困和弱勢群體的生存成本等計算在內,則中國需付出的代價更巨大。
這項研究由前中國氣候談判代表、現為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鄒驥率領的團隊完成。中國於十一月廿五日向世界宣布旨在應對氣候變暖的減排計畫表,承諾到二○二○年時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將比二○○五年降低四○%到四五%。
中國承諾公布後,一些國外機構稱,這一目標只相當於十一五計畫時期(二○○六到二○一○年)的基準線。鄒驥對此觀點反駁。他計畫在下周召開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公布他的上述研究成果。
根據鄒驥及其團隊完成的這份題為《關於中國未來低碳發展路徑和技術選擇的情景研究》的研究報告,二○○五年中國共排放溫室氣體五十六億噸。
如果到二○二○年時碳排放強度比二○○五年削減三三%,則二○二○年中國將排放一○九億噸二氧化碳。「如果目標是三三%,那麼我們只需要延用現有的措施就可以了」,鄒驥解釋說,但即便是在這樣的基準線上,中國付出的代價也極為巨大。
關於這點,一位不願具名的氣候談判專家透露,為達到GDP能耗下降兩成的目標,十一五期間,中國需要關停五千萬千瓦的小型火力發電廠,頭三年已關停了三千多萬千瓦,這已造成數十萬人失業。「中國在十一五期間的行動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節能減排行動,用艱苦卓絕形容都不為過」,大陸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統研究室主任姜克雋對此總結說。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