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受害產業損失極小化

經濟政策經常是帶給大多數人好處,卻對少數人與敏感性產業帶來不利的影響。這時就可以利用架構協議的優點,來使受益產業的利益最大化,而使受損產業的損失極小化。比方說,對於台灣有利的產業,就讓其降稅的時程盡量提早,比方說可以利用所謂的早期收穫計畫(early harvest plan)來提早進行協商。而對於敏感性產業的稅協議就盡量放到後面的時程再進行協商,讓這些產業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調整。另外,政府也必須採取一些救濟措施,以使這些產業所受到的損失極小化。

依照中華經濟研究院對於兩岸簽署ECFA之後,對於台灣產業的影響中,正面效果較大的產業包括:化學塑膠橡膠業(產值約增加14.6%)、機械業(約14.3%)、紡織業(約15.8%)、鋼鐵業(約7.9%)、與石油及煤製品業(約7.8%)。

有負面影響效果的產業包括:其他運輸工具業(產值約減少3.5%)、木材製品業(約減少4.0%)、及毛巾、成衣、寢具、製鞋、陶瓷等傳統勞力密集型產業

根據大陸商務部估計,對大陸有正面效果的產業包括:電子產品業(產值約可增加7.1%)、基礎金屬業(約4.4%)、汽車及配件業(約3.6%)、其他交通工具(約1.9%)、與其他農產品(約1.4%)。

有負面影響的產業包括:其他製成品(羽毛、陶瓷、珍珠等)、木製品、服裝、鞋類、皮革製品,降幅約在1%至3%之間。另外,負面影響較小的產業為食品、紡織品、紙製品和印刷品、化工、林產品降幅約在1%左右。

積極轉型升級區隔品牌

ECFA對於台灣正面效果較大的塑化、紡織、鋼鐵、石化等產業,就應該放在早期收穫計畫中優先進行降稅協商。相反的,因ECFA而受損的敏感性產業的降稅時程就應該盡量往後實施。

另外,為了減少敏感性產業未來受到的損失,經濟部已提出約330億台幣的產業基金,協助這些敏感性產業轉型升級。比方說,陶瓷業者希望政府部門能協助他們成立一個國家級的陶瓷材料研究所,以研發新的陶瓷材料,讓未來台灣生產的陶瓷產品專注在具有高附加價值的產品上面,而藉此排除與大陸低價產品的競爭。再比方說,一些小型的傳統產業業者建議政府把台灣製(Made in Taiwan, MIT)當成一個品牌,來協助這些台灣生產的傳統產品進行行銷。政府甚至可以在台灣各個城市(或是大陸的諸多城市)成立台灣精品館,專門展示出售台灣的產品,以便與大陸的產品進行區隔。(作者為政大經濟系教授)

#比方 #大陸 #協議 #時程 #敏感性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