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江陳會登場之前,從總統到院長,連下「兩岸政策全民對話」急令,馬英九要和在野黨辯論,吳敦義主動要上電視,海陸兩會的說明、廣告及文宣更是連綿不斷。但事實上,如果兩會平台的交涉過程能更公開透明,討論主題也能擴及更多民生議題,何需這連篇累牘的廣告文宣來化解民間疑慮。
馬英九始終堅信,兩岸政策有利台灣民生,只要加強說明,必能贏得民眾支持。因此各部會的文宣重點,也鎖定為說服民眾,各項協議有助兩岸交流制度化及正常化。
然而綜觀過去三次江陳會所簽協議,除了被毒奶事件「逼」出的食品安全協議外,其他從航空到金融,幾乎全是專業性極高的經濟協議。
好不容易簽了司法互助協議,卻又對台灣社會矚目的大案愛莫能助。要說協議不好或不重要,確實不公平,然而民眾根本不了解這些協議好處何在,又從何支持起?
再以四次江陳會四項議題為例,避免雙重課稅、漁業勞務、農產品檢驗檢疫,和產業標準化合作,不僅議題深奧冷僻,更與一般民眾的日常生活關聯極低,要藉由大眾傳播向民眾說明,更是談何容易?
就算是普及面最廣的觀光和直航協議,開放陸客觀光,得利者集中於觀光及週邊消費產業;而開通兩岸多點直航,雖然讓台商、台幹及觀光客更加便利,但受惠的畢竟不是社會多數。也難怪一般民眾會對半年上演一次的兩會協商,心生「與我何干」的冷漠感。
兩會復談以來,「先經濟」的路線已讓海基會蒙受「只為企業服務」的批評;接下來的ECFA更加深反對者所謂經濟過度依賴大陸的質疑。
政府要說服民眾兩岸談判「對人民有利」,就不該將協商議題侷限在經濟層面,而應逐步將議題範疇擴大到社會、文化等多元層面。真正讓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兩岸關係改善帶來的好處,比再多充滿官樣文章的宣傳都更加有效。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