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年代後期接手《筆匯》、六○年代中期創辦《文學季刊》及七○年代初期的《文季》,尉天驄可說是台灣文學的推手之一。被稱為「擁有字典般的記憶」的他,對文壇事件、作家故事如數家珍。

政大「國寶」 作家故事如數家珍

回憶起當年與陳映真、黃春明、王禎和、唐文標、管管、七等生、劉大任等作家交往密切,尉天驄說,「那時所有人約一約就來我家吃飯,少則十多個人,多則擠下四十多人,吃飽喝足了,拍拍屁股就走!」他又笑說,有時朋友和太太吵架,也躲到他這裡來,「結果我就陪著朋友回家,一進門先幫太太罵朋友,把她們的心情抒發了,兩人就好了!」

尉天驄一九三五年生於江蘇,戰後隨遺族學校一路流亡來台,考取成功中學,比陳映真大一屆。他說,考上政大中文系後常常蹺課,對當時已經偷偷讀左派禁書的他來說,系上氣氛實在僵化。

沒想到大三那年,他接辦《筆匯》,改變了他的文學命運。

《筆匯》原是中國文藝協會陳紀瀅、王藍、王集叢等人所辦的文化刊物,創刊一年多無以為繼,剛好發行人任卓宣(葉青)是尉天驄的姑父,王集叢便提議找年輕一代的尉天驄辦下去。在學校悶得慌的他,抱著初生之犢的幹勁接了下來。

接下《筆匯》形成新興文藝聚落

尉天驄回顧,當時文藝雜誌極少,如《暢流》、《自由談》、《拾穗》、《野風》刊物多由公家機關創辦,以軍中詩人為首的《現代詩》、《創世紀》、《藍星》等詩刊以及《文學雜誌》、《文星》等雜誌在五○年代先後創刊,一九五九年《筆匯》革新號出版,他和一群同好便以此為根據地,形成台北木柵一個新興的文藝聚落。

當時,他找來老友、正在組織五月畫會的劉國松擔任美術設計,撰寫介紹西方藝術家的文章,曾因在《筆匯》封面放馬諦斯的裸女圖而受非議。接著葉泥、瘂弦、鄭秀陶、鄭愁予、郭楓、葉笛,及剛從歐洲回台的音樂家許常惠、史惟亮也紛紛加入。他也向學者姚一葦邀稿討論電影與戲劇。刊物所需的資金,竟都是靠著尉天驄姑母、前成大中文系主任尉素秋標會來周轉。

就在這段期間,當時就讀淡江英文系的的陳映真投稿《筆匯》,發表了生平第一篇小說〈麵攤〉,接下來又寫了〈鄉村的教師〉、〈我的弟弟康雄〉等名作。白先勇、於梨華也都曾在這裡發表小說。

最後,《筆匯》出滿廿四期,便因大家各自畢業而停刊。但從台灣青年的創作,到波特萊爾、喬依思、芥川龍之介等外國文學思潮的引介,尉天驄認為《筆匯》讓他完成了學校之外的「自我教育」,走過一段風起雲湧的文藝年代。

#政大 #尉天驄 #作家 #學校 #筆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