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兩耳之間的「特製電腦」平時和我們如影隨形,可是中央處理器卻很遲鈍,記憶力也靠不住,隱藏著超乎想像的缺陷。非但如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喜悅、不安、憤怒、羨慕、忌妒等情緒,在必須下決策時,這些情緒會突然出現,迫使我們作出違反合理計算的結論。
情感渲染導致不合理
大家知道人的眼睛會有錯覺,把假貨看成真貨。眼睛的錯覺和認知的錯覺總在無意間自然出現,使我們基於錯覺直接下判斷,忽略細節,偏離目標。即使在我們眼前是相同的資訊,也會因為說明和呈現資訊的方式不同,而使我們作出完全相反的選擇。例如脂肪含量5%的優格比無脂肪含量95%的優格好,含有20%一般羊毛混紡的喀什米爾毛衣比不上含有80%喀什米爾羊毛的毛衣。當抉擇有風險的時候,我們對於風險造成的利益和損失也會有不同的衡量:相較於利益帶來的喜悅,人們更在意損失帶來的痛苦,所以會為了迴避損失,採取難以理解的行為,例如在危險的賭局中大膽地下注。
我們對風險的看法並不單純,對數據、機率、百分比、統計數字的看法也會受到許多事物的影響。數字並不是冰冷客觀的數值,而是會受到情感渲染,導致令人吃驚的不合理結果。更糟糕的是,我們還誤以為自己知道自己不懂的事,相信自己有更強的力量和能力。簡單說來,就是過於自戀。例如失敗時覺得是因為自己運氣不好,成功時認為是因為自己很厲害。其實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自己的主觀認知和客觀事實互相矛盾,可是誰也不想捨棄自己的信念和偏見。
感性搗亂影響決策
科學家在腦和神經生物學領域也針對合理性進行了一連串的研究。該領域通常是以大腦顯像技術來追蹤腦內的活動。研究結果顯示,人的決策行為受到相關大腦部位的神經細胞突觸活動的左右,在無意識的過程和認知可以介入操控的過程之間,在情緒與認知之間(簡單說來就是在感性和理性之間),不斷進行拉鋸以完成決策。
可惜理性和感性經常發生衝突,所以人們容易落入認知的陷阱,作出不合理的選擇。在決策的時候,感性總會出來搗亂,又哭又鬧的時候怎麼可能冷靜思考?例如明明得減肥,卻在麵包上塗滿奶油大快朵頤;為了滿足口腹之慾,享受一時之快,暫時忽視將來的健康。
不過情緒機制不只扮演阻撓和干擾的角色。為了作出適當的決策,讓合理性這部機器發揮功能,我們除了在理性上「知道」自己該做什麼,還需要感性幫一點忙,扮演助手角色。
假如人類的大腦只會以深思熟慮的方式思考,也就是只靠前額葉皮質運作(這是區分爬蟲類、其他哺乳類和人類的部位,也是高等認知活動的基地),那麼傳統經濟學理論的確可以正確說明我們的決策行為。不過假使大腦真的是這樣,那麼人類就不是地球的居民,而是E.T.外星人或數學能力優異卻沒有情感的尖耳火星人。電視影集《星艦迷航記》的史巴克博士正是如此。幸好人生和電視影集不一樣,「情感經濟學」比以往的經濟學理論更加豐富多彩,興味盎然又充滿想像力。(本文摘自本書前言)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