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機場的排名下滑,其實一點也不令人意外。對於經常進出國門的旅客而言,機場的機能性是否能滿足使用需求,遠勝於「燈光美、氣氛佳」的硬體建設。隨著兩岸交流頻繁,與對岸的機場相比,無論硬體或品質,常會令甫下機的旅客,分不清哪一頭才是共產國家?
曾幾何時,傍晚六點多,偌大的第一航廈出境大廳,稀稀落落地個位數旅客,門可羅雀的免稅商店,顯得淒清落寞。但曾經名為「中正」機場的桃園機場,在八○年代,不也有過風光的黃金歲月?
硬體設備老舊,可以花錢更新;軟體的服務與管理,才是機場永續經營的「資本」。
仔細看看名列前茅的機場,不難發現大多是由所謂的「機場管理局」負責經營,例如香港、新加坡。機場管理局扮演中立的角色,接受政府的委託與監督,將機場視同「商業場所」,一方面爭取航空公司停靠、增設商店,提高過往旅客的使用率與消費收入。同時,代表機場與政府溝通行政與法規。因此,當我們驚艷於香港機場眾多的商店與設備時,都是靠機場管理局人員不定時地巡查、紀錄,小至增設垃圾桶、補充廁所衛生紙,隨時不斷地開會反映、建議,點點滴滴累積而成,而不只是坐在辦公室裡批公文、出國通關走公務門的長官。
如果機場是國家的大門,代表的不僅僅是「建設」的成果,而是「管理的績效」。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