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債務危機爆發後,世人更深刻體會到為何英文 「It's Greek to me」指的是人們不懂的事,而「Greek gift」源自木馬屠城的故事,意指害人的禮物。對於歐元區而言,希臘債務危機就像摧毀特洛伊的木馬,不僅動搖國本,更將危及歐元區的根基。至於Iceland的北國冰封,則再度提醒世人,金融風暴的餘威未除,步步為營、量力而為才是小國求生之道。

「人急造反,狗急跳牆」,不甘被打回灰姑娘原形的冰島,上周末舉行全民公投,以毫無意外的93:2壓倒性多數,拒絕幫已倒閉的冰島網路銀行Icesave償還英、荷代墊的39億歐元債款。於此同時,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則雪中送炭,將冰島全球創新力列名第一。明知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冰島人卻用公投決定不還外債,與其說是創新力的表現,毋寧是芸芸庶民的悲鳴。

然而民怨出了一口氣後,冰島終究還是要面對國家破產、前債不還再借困難、債信降至垃圾級、加入歐元區遙遙無期的無情現實。因為現實世界中的王子,不是帶著玻璃鞋要給灰姑娘幸福的有錢人,而是自身財政吃緊的窮鄰居。冰島國會通過全民分攤銀行爛帳的償債協議,固然冒著道德風險,但總統否決國會議案,推動公投向國際社會「明志」,凸顯英、荷以大欺小的霸道,也只是政治盤算,就算換來債務打折,亦無助於國家困境的全面解決。

且不論冰島要花多少年的時間,才能脫離破產、攀到歐元區入會的牆緣,如今的歐元區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手上「希臘的禮物」若處理不好,就像燙手山芋,吃下去吐不出來,遑論迎接新會員、擴大歐元區陣容。

從最近的發展看來,由於上周希臘發債超賣,顯示富貴險中求者大有人在,德、法兩大歐元區台柱也就抱定「一毛不拔」的觀望態度,僅承諾將加強打擊投機客以遏止債券殖利率飆高。的確,不管是冰島金融中心夢的暴起暴落,抑或希臘粉飾財政以躋身歐元圈的過程,都有高明銀行家與頂尖炒手趁機興風作浪。因此,就中長期而言,立法加強管束銀行家與投機客的貪念有其必要。

問題是,歐元區眼前面對的是驍勇善戰的索羅斯等超級投機大軍團,德、法並無克敵勝算,即使炒作大鱷暫時按兵不動,歐元區本身的發展矛盾與社會焦躁若未被正視,結構改革若付之闕如,歐元的劇烈波動勢將成為「新常態」。

就發展矛盾與社會焦躁而言,最近歐元驟貶,歐元區雖有失顏面,至少帶來出口力提升的短多,但只要成員國續採單一貨幣,歐元貶再多,競爭力也不可能拼過區內的出口大戶德國。換言之,德國出口的優勢有不小的比例是建立在盟國的匯率犧牲上,也無怪乎希臘對德國的遲遲不肯「讓利」耿耿於懷。而任何勒緊褲袋的財政改革,必然引起既得利益者與無辜納稅人的雙重反彈,一旦反政府情緒擴散蔓延,社會運動與投機炒作兩股目標相悖的力量就有同時製造恐慌的可能。

從負面看,希臘債信危機踩中歐洲單一貨幣制度的痛腳,有如希臘神話英雄阿奇里斯的腳踝遭受致命一擊,導致歐元區氣息奄奄,決策高層每天只能追著危機撲火。但從正面看,這份希臘的禮物,也像一面說實話的魔鏡,照見歐元整合的層層結構性弊端,例如陳義過高的入會要求、欠缺強有力的督導制度與亡羊補牢的紓困機制等。以德、法為首的歐元區既排斥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外援,就該認真思考建構歐洲貨幣基金(EMF)乃至落敗者的退場流程。希臘只是敲響第一聲警鐘,唯有痛定思痛,歐元區才有重生的可能!

#歐元區 #公投 #冰島 #歐洲 #債務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