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挺過新流感,美牛風暴也扳不倒,楊志良(見左圖,陳信翰攝)在衛生署的七個月一路風雨,都能有驚無險。沒想到總統、閣揆一路力挺的健保費調案,卻引爆執政團隊與專業閣員的衝突,一句「力有未逮,不應尸位素餐」,楊志良話說得客氣,卻絲毫不掩飾與吳內閣「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情緒。

吳敦義接掌行政院,高舉庶民大旗,對官員,動輒以「民怨」之名痛責;對部會,時時搬出「體察民心」教訓。強力形塑苦民所苦形象的吳內閣,把健保費調整視做體現庶民施政的指標政策,沒想到開第一槍的,竟是民調最高的楊志良。

楊志良擺明不吃「庶民」這一套:健保費怎麼調,不該是買東西討價還價,而是專業制度設計。法治社會,該漲誰的錢來補助誰的生活,法律程序是唯一必由之徑。不是不可討論、並非沒有彈性,但思考空間必須是專業政策討論,而不是官員的嗆聲喊話。

對楊志良來說,高層口中的五塊十塊,都必須經過嚴密計算,而非信口開河,大開支票。既然政府一再說,台灣健保是全世界最好的健保制度,就應該傾力支持,而不該任其淪為「庶民」口號,最終淪為選舉攻防的話題。

健保費率調整談了十幾年,改革健保財務的二代健保案也早已送到立院,但立委諸公無動於衷,暗地逼走了一個肯為政策負責的政務官,明著卻又偽善地宣稱楊志良「有骨氣」,如此理盲的國會,要如何講道理?

從這樣的心路歷程來看,誰說楊志良不懂選舉、不諳政治?辭職記者會上挑明了說,五都人選確定,選戰起跑,朝野想好好談健保?不可能。選票當前,誰敢輕忽?既然看清健保費率調整勢必被政治犧牲,毋須在意選票的楊志良又何必陪葬?

多年前官場流行「海瑞罷官」這齣戲,講的是明代官員海瑞「直言敢諫」,得罪皇帝與權臣,官場起伏之後抑鬱以終。歷史學家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一書中形容海瑞「個人道德之長,不足以補組織和技術之短」,是以不能得到同僚認同。在楊志良決定掛冠那一刻,心中或許也像海瑞罷官時一樣輕斥「舉朝之士,皆婦人也」。

但對所謂庶民來說,遺憾的並非朝中走了一個海瑞,而是「世間已無張居正」。

#專業 #健保費 #海瑞 #官員 #選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