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鋼協會長、武鋼集團董事長鄧崎琳認為,大陸政府應加快推進大陸鋼鐵行業鐵礦石進口許可制和代理制,以處理國外礦山公司不顧市場規律和原則,對鐵礦石亂抬價,以及大陸鐵礦石無序進口的問題。

他呼籲,「不要擔心被戴上保護主義的帽子,其實保護主義適當有一點沒什麼壞處。」

已屬微利 處境更堪憂

從今年大陸與三大鐵礦談判啟動之後,礦商對價格的要求就一直在提高,近日甚至傳出要求鐵礦石長協價上漲50%的消息,摩根士丹利則預計上漲將逾60%;路透引用分析師的推估,上漲幅度來到了80%。這使得本處於微利狀態的大陸鋼鐵行業,處境愈發堪憂。

鄧崎琳表示,「今年鐵礦石價格談判非常艱難,因雙方對漲價幅度持不同意見,短期內很難有結果。」

有鑑於成本日高,鄧崎琳坦承:「如果鐵礦石漲幅超過了50%,將超過中國鋼鐵行業的成本」,「那麼對於中國鋼企只有兩種可能,一是鋼企虧損倒閉,另外是倒逼下游產品漲價。」

他給出一組數據:中鋼協統計的72家大中型鋼企銷售利潤率,2007年為7.5%,2008年降到約5%,而去年降到了2.8%。「再跌下去就是負數了,主要原因還是鐵礦石漲價。」

鄧崎琳指責礦山公司獲得了暴利,「你們賺的是三倍五倍,我們怎麼連一口水都不能喝呢?一點微利都沒有,這是不公平的,不道德的。」

談判始終處於被動

大陸鋼鐵業集中度低,鐵礦石需求量大,歷年鐵礦石談判都始終處於被動地位。去年,歷經金融危機,全球鐵礦石需求量下滑,長協價也下調了33%,但由於中鋼協堅持更高的折扣,雙方沒有達成協議價格。由此大陸鋼企轉向現貨市場,或私底下與三大礦山簽署33%折扣的所謂臨時協定價。

大陸1000多家大小鋼廠,在面對高度集中的三巨頭時,各自打著小算盤,一邊是寶鋼牽頭、中鋼協統籌的鐵礦石談判小組在談判,一邊是部分鋼企在長協談判還沒有結果的情況下,已和三巨頭訂下合約。「一盤散沙、各顯神通、各自為政」就是大陸鋼鐵業現狀。

#談判 #大陸 #漲價 #鐵礦石 #鐵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