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官辦美術館近年來順應世界潮流,將時尚、設計、建築等領域納入藝術展覽之列,接連引入西方時尚設計大展,相對之下,台灣服裝設計師的作品則較少機會在美術館曝光。二○○二年國立歷史博物館曾舉辦過「世態與流風:台灣早期服飾和傅子菁的對話」,將史博館典藏的台灣早期服飾與傅子菁的設計對應展出。

卅一歲的古又文以紡紗用的原料羊毛條作為創作材料,以他獨創的立體編織結構法,突破工業針織技藝的極限,使他的服裝呈現出雕塑般肌理與特色,因此他的服裝設計也被視為具「軟雕塑」風格。

什麼是「軟雕塑」?外界熟知的雕塑作品,常見的是以青銅、泥土、陶瓷、石材、鋼鐵等媒材製作。到了一九六○年代,美國普普藝術家歐登伯格(Claes Oldenburg)以填充玩偶、布料等較為柔軟的材料創作,開創「軟雕塑」的新類型。

古又文的「情緒雕塑」系列就是以「軟雕塑」為創作發想的起點。這次古又文個展「破界」之中,展出了六件「情緒雕塑」系列作品,都是以羊毛條為材料,以立體編織為主要構成手法。另外四件作品則是「Re-Sculpture」系列,古又文混合了好幾種不同的種織品與纖維材料,以立體摺疊結合針扎、立體編織構成。兩個系列都可以見到服裝表面具有雕塑般的立體特色。

古又文前衛的服裝設計,同時具備雕塑性,跨越了藝術和時尚設計的界線。個展名稱「破界」,指的正是這個特色。古又文藉著他的設計,想提出一種反工業大量生產的服裝類型,希望能突破服裝工業化大量生產的僵固模式,希望自己每件服裝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無法再製造出相同的第二件。

謝學豐/台北報導

因為前衛時裝揚名國際的「台灣之光」古又文紅回台灣,以羊毛條為創作素材、毛線堆疊而成的得獎作品,即將登上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破界‧Breakthrough》古又文服裝雕塑展。周五將返台的他興奮表示,「在北美館辦展有如美夢成真,證明自己除了是服裝設計師,也是當代藝術家。」

在藝評家眼中,古又文也是當代雕塑家,不同於雕刻大師楊英風、朱銘以不鏽鋼或銅器等硬體為題材,他以毛線發揮雕刻創作,開創台灣當代雕塑的新思維,作品融合藝術概念,將服裝、針織以及雕塑三者合而為一。

#作品 #立體 #材料 #系列 #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