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制改革和稀泥
自「大部制改革」濫觴,出於「精兵簡政」的期望,社會對其關注度居高不下。人們希望機構的精簡能帶來「減法乘法」效應,即機構及人員數量減少,而行政更富有效率。但在邯鄲市這次精簡中,卻大做加法題,甚至在人員上還實現了「1+1=3」的膨脹。買櫝還珠,其實際結果離「大部制改革」的精簡本意相去甚遠。這樣的改變,不僅浪費了納稅人的改革成本,甚至改後更不如前。
改革本來是再分配的過程,必然會對原來的利益進行重新切割。而邯鄲市的做法,不過是將原來的攤子,重新包裝一下,換了稱呼而已,其實人還是那些人,很難說這些機構的效率不會「濤聲依舊」。
如果,將這種拼圖式的做法歸結為改革者理解片面、詮釋錯誤,恐怕是誤會了他們的智商。這種照單全收且各有封賞的做法,不過是和稀泥的結果,目的就是逃避真正改革帶來的對這些機構及其人員的衝擊。所以換湯不換藥,就在於部門利益以及個人利益考量消解了改革的初衷,讓改革踟躕不前。
相對於簡單相加帶來的原地踏步,危險其實更在於「越改越大」。歷史上很多實例證明,一些積極的改革措施,最後卻並未帶來好的結果,使得原來的制度病上加病。
精兵簡政執行更重要
原邯鄲市人事局和勞動與社會保障局共有正副局長9人,而「合新併後」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僅副局長就11位,正副局長人數不降、反多了三個,被人們笑談為「批發副職」。可見,當地不僅拋棄了大部制改革的本意,還以之為幌子,行加官進爵之能事,瘦身計劃成了饕餮盛宴。官場有諺「動一動,官運通」,此言不虛,改革的變動很可能反而成了跑官、尋租的良機,最後結出一個尾大不掉的苦果。
邯鄲市的現狀不過是上面兩種病症的潰瘍。膨脹的機構,「批發副職」的笑話,都源於政策良願抵不過現實的侵蝕,以致在實際操作中大打折扣。沒有公開嚴格的執行規範,縱然改革在理論上有多完美,也難敵「螞蟻搬大象」地上下其手,最後成為一個空殼。
大部制改革終究是一個概念,何時夢想照進現實,還是需要合宜有效的措施推動,同時堵住執行中的漏洞,不讓好制度變形走樣。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