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爭議多時,其中農業議題更將牽動到未來的政治版圖移動與兩岸關係的發展。尤其南部兩都皆為農業大縣,執政黨若仍然無法處理好ECFA與後續農業問題,而讓該議題持續發酵,那麼政權再度輪替,絕非危言聳聽。
要化解ECFA疑慮,問題不在於文宣,政府不開放新的大陸農產品進口的立場透過媒體與說明會,已經做了相當明確的宣示,以今日資訊之發達,相信大多數農民都可以接收到此一信息,為何爭議仍未息?
產銷制度變革 拓展市場
政府必須瞭解農民內心深層的憂慮與恐懼之所在,拿出具體行動方案與績效,讓農民真實感受到其作為,化阻力為助力。否則即便中國出面說明兩岸ECFA談判不涉及農業議題,恐還是無法爭取到農民與勞工的認同與選票。
國內農業產銷問題迄今仍無法獲得有效的解決,讓農民除了擔心風災受損外,還要時時掛心市場價格的巨大波動,這樣的心情絕非坐在冷氣房做決策的官員可以體會一二,補貼、收購、耕鋤都非良策。農民最需要的不是政府封閉式保護政策,而是希望能透過自我生產技術改進與產品品質提升、產銷制度變革、拓展國際市場,強化體質,讓自己有能力與國際農產品做公平競爭,早日擺脫弱勢族群及需仰賴政府補助才能生存的宿命,讓自己和子孫活得更踏實,更有尊嚴。
科技創新 提升農業競爭力
目前政府處理農業議題仍停留在傳統的思維與做法,與農民期盼有嚴重落差。如「農村再生」工程,仍然偏重在硬體建設,土地利用與釋出;對於長期困擾農民的產銷失衡、專業農業所得偏低與受災風險,未見著墨與具體成效,勢將難以因應未來氣候變遷所帶來種種更嚴厲的挑戰。尤其科技創新是提升農業競爭力的不二法門。儘管政府每年的農漁業生技成果展辦得風風光光,但所創造的商機與政府投入的研發經費不成比例(中國漁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超越台灣),許多農民迫切需要的科技如病蟲害防治等,卻始終未受到關注並積極尋求改革之道。
ECFA之後還有FTA,不可能一再迴避農業議題。如何強化農業體質,有效提升農業競爭力,讓農民活得有尊嚴、有幸福感,才是當前農業施政的首要課題,難度相當高,卻是一條不得不走的路。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