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咸浩解釋,他發現很多理工科學生其實只讀圖表、不讀內文:「例如數學公式有圖表,他們就用『照相式的理解』,結果變得很會計算,但不知道公式怎麼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無法創造!」
廖咸浩說,一位曾在美國大學任教的朋友曾經不解地問他:「為何台灣學生來美國念硬體,如電機等是沒問題的;但讀軟體如寫程式就不行?」歸根究柢,就是讀原文書時只讀圖表,流失了最精粹的「思考過程」,而學習軟體時最需要的是創意。
專業能力變差 學習失焦
常用英語讀寫的理工科尚且如此,其他科系的「全英語教學」情況就更不用提了。廖柏森說,由於太多心力放在「全英語」,常可見到學生的專業能力因為未受關注而變差,「這是相當失焦的。」
當然也有人認為,全英語教學的不適應只是一時的,久了就習慣了。事實上,「時間」對全英語教學也確實是重要因素,已有大量實證研究證明:全英語教學長期實施下來是有效果的。但這些研究都集中在兒童美語。「兒童美語重複簡單口令如『sit down』『open the book』,久了當然聽得懂,可是犧牲了多少其他的學習機會?對兒童來說,玩沙子、畫畫、唱歌也是重要的學習,」廖柏森相當感慨。
英語教學 學得少學得慢
廖柏森表示,同樣的,大學生全英語教學,也是初期的第一、二個月最痛苦,長期下來,大家也會「感覺自己英語變好了」,但卻犧牲其他本科專業:「主要是花出去的時間和得到的效果不成比例!讀經濟、讀會計卻要來加強英文;大一企管系連企管是什麼都不知道,就要讀基礎企管英語版;這不是很荒謬嗎?」
一位國立大學外文系教授表示,全英語教學,學生的反應是:英文好的認為是「挑戰」,英文差的認為是「痛苦」。另一位香港知名部落客也舉例:學習是自發的過程,可以「有點勉強」但不能勉強到令人沮喪的地步:「例如要用第二外語即英語去學物理,每頁課文都要查字典,還希望學有所成,實在很難;即使說服學生『這樣可以同時學習英語和物理』,但很少有學生可以這麼『雙重自發』而不氣餒。」
國王的新衣 沒人敢批評
目前全英語教學台面上仍是一片叫好,一位北部知名國立大學副教授表示,正是因為教育部要求大學國際化,所以才會有全英語教學;可是全英語教學事實上有很多問題,「但教育部不會去改正,因為學校沒講;重點是:不會有學校承認自己的老師或學生英語能力不行!」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