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語》的記載中,並未出現如王先生所言,孔子指斥他人「何補於國計民生」,或以「無用又荒唐」等負面批評加諸他人的情形。孔子所關心者,固然為人世倫理與內在修養,然他並未排斥其他議題,對於不同意見,也多能保持理性討論的態度。他不僅關懷現象,也同時探求事理本原,如林放問禮之「本」,孔子即曰:「大哉問」!又如《論語》所載:「子入太廟,每事問」,亦可見其欲「知其所以然」的心態。他的學生子夏繼承了這個態度,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尤其是孔子所處的時代,自然科學的觀念與方法並未建立,但孔子不僅不像當時普遍以宗教的方式來看待自然,反而對怪力亂神之說採取保留的態度;孔子還曾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也就是他已然體會到了世界有一自然運行的法則存在,以及這自然法則的深窈無盡。
王先生在文中又說:「也許是為了矯正儒家經世致用的功利主義色彩,莊子特別標榜『無用之用』。」基本上要說莊子思想是針對儒家,尤其是所謂「功利主義」(不知此是否即指西哲之Utilitarianism)而發,那可說是一個學術史上的誤解,何況在先秦近於功利的是兵家、墨家或法家,不是儒家。孔子本身並無功利主義傾向,他對真理探索的興趣及對理性思維的慎重可能是王先生所無法想像的吧!
近世以來,對傳統思想文化的低估與誤解,正反應了知識分子飄搖於西風中的徬徨,然而傳統文化實際上並非如他們所想像的那麼顢頇迂腐。我很同意王先生在文末提出「無用之用,乃為大用」的觀點,然凡事只要一著滯於「用」的思考,則不免喪失其自我的主體存在意義,成為一「器物」罷了。儒家與道家對此早有體會,因此更期勉每個人在現世的「用」以外,有著自我內在的超越,以成為一個真正自由、和諧與圓滿的「人」。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