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確實「世事難料」,不然買期貨的個個都應該早已成為億萬富翁。但是馬英九總統講這個話,有人氣憤難平。
台灣怨油價貴,美國人也怨油價貴。目前美國一加侖(約合三點七八公升)普通汽油為美金三點八一元,換算下來,大約是每公升新台幣卅元,和台灣差不多。可是美國幅員遼闊,加油的支出總額遠比台灣為高。然而怨歸怨,美國不會動輒無限上綱到歐巴馬總統身上。
本文執筆時,國際油價下跌至八個月來最低點,一桶美金八十一元,原因之一是美國宣布免除對六個自伊朗進口石油的國家(包括台灣)之制裁。但尚未寫畢,波動又起,每桶漲了美金兩元,原因之一是石油輸出國即將集會,未來供應量如何仍有變數。
因此確實難料。半個多月前,儘管一片下跌聲,可是肯亞總理歐丁卡警告「油價可能上漲」,因為蘇丹與南蘇丹的軍事衝突愈演愈烈,形成漲價的隱憂。再往前推,年初,國際各主要機構─包括美國能源部,無不預測油價看漲。紐約證券交易所的石油期貨價格,二月衝到美金一百一十元,三、四月也都在一百元以上。其時,各機構預估的年內油價,最高為每桶美金一一九元。誰也沒想到接下來出現連十跌(見上圖,王爵暐攝/本報資料照片)。
只要沙烏地阿拉伯(或其他任何一個重要產油國)決定增加產量,國際油價即應聲下滑;可是只要有權威人士懷疑沙國(或其他產油國)的誠意,立即價格反轉上揚。更遑論戰爭、內亂、天災等人力不可抗衡的因素。七、八月間,北半球冷氣需求增加,駕車旅遊亦增加,石油需求即告增加,價格可能因此上漲。可是漲到一定程度,需求下降(美國去年夏天即如此),價格可能走低。因此任誰也說不準。
既然如此,馬總統的「世事難料」有什麼好批評的呢?原因有三,第一,執政當局是否以人為方式干預價格機制,也就是有無「選前凍漲」。第二,世事固然難料,但凍漲的效果、意義更難料。第三,中油體制與「油價浮動機制」使「世事難料」難具足夠的說服力。
關於第一點,為選票而凍漲,藍綠皆然。四年前的大選前,民進黨政府以「穩定物價」為由凍漲。當時的中油總經理陳寶郎說,恐面對巨額虧損,「都快要急昏了」;又說為了因應凍漲政策,他擔心中油「可能要虧到垮台」,「苦到都想要哭了」。
當時綠營媒體有如下敘述:「但從選舉操作角度看,當時民進黨政府為了持續穩住油電價,避免引發民生物價連鎖效應,而壞了選情,決定持續凍漲措施」。
今年,政府在選前以「年關將屆」為由凍漲。可是選後不得不漲,不然中油又要「苦到都想要哭了」。該漲不漲,置市場機制於不顧;選後上漲,回歸市場機制。這種半吊子式的作法,擺明了是政治考量第一。除非中油民營化並且不再壟斷,否則勢將一再重演。
關於第二點,正如前副總統蕭萬長說的,凍漲「短多長空,對台灣整體經濟發展有礙」。因為凍漲乃是扭曲價格,導致資源錯誤配置。國營事業凍漲,意味政府補貼虧損,亦即政府補貼油價。這不但加重政財負荷,更破壞社會正義。試想,開豪華轎車者使用的油多,即得到的補貼多,亦即因為凍漲而享受了更多利益,豈是公平?而且因為價格未能忠實反映成本,在「物價穩定」的表相下,在「照顧民眾」的美意下,反而間接助長浪費,豈是正道?
關於第三點,監察院曾經針對中油而糾正經濟部,重點包括人事浮濫、效率不彰、以及浮動機制明顯不利於消費者等。然而在一個缺乏競爭、幾乎保證可以永遠獲利的壟斷市場中,寄望一個老大機構自我改善,何其困難?
美國人不因油價而罵歐巴馬,因為通常扯不上他。在自由競爭的環境中,不需要「宣布」漲跌,因為成本漲,價格就漲;成本跌,價格就跌。在原料成本相同的狀況下,誰想要爭取顧客,誰就得自行吸收一部分成本;誰想有更高獲利,誰就得努力降低其他成本。這是石油公司的責任,與政府無關,更無需總統承擔罵名。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