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柿子大量上市的季節,新埔鎮處處可見黃澄澄的柿子掛在枝頭交錯,除了美味可口的甜柿與柿餅,還有別具特色的柿染工藝。為提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勞委會推動「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將新埔柿染變成社會企業,提供就業機會,也傳承特色工藝。

「柿染,是客家婦女勤儉持家的印記,也是歷史的痕跡」,徐春景說,早期柿餅製作削皮完全依賴人工,通常都是坐著工作,一坐就是大半天,長時間下來要起身對膝蓋關節非常的吃力,所以就必須扶著旁邊的柱子與門簾才能輔助行動,而手上的柿汁就沾染在上面,柿染就這麼誕生。

新埔近年推廣柿染,將柿餅加工時切削下來的柿皮加工成為染料,製作出極具特色、獨一無二的柿染布料,新埔柿染坊專案經理徐春景表示,物盡其用是客家的勤儉精神,「將柿皮丟棄不如再讓它發光」。

桃竹苗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計畫主持人吳美瑋說,為推動地方文化產業發展,政府為促進就業而與民間團體合作「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輔導自力運作,發揚地方特色,成為社會企業,「給他們魚吃,不如教他們釣魚」。

新埔柿染坊於民國100年參與「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培訓社區中高齡、青年就業者學習柿染技術,3年下來共提供社區25個就業機會,徐春景說,「把人留在原鄉,傳承在地柿染工藝」。

進入柿染工作坊2年的陳媽媽說,婚後在家相夫教子,只在家幫人修改衣服,現在有機會到工作坊學習柿染,也能運用自己的車縫技術,製作具特色的柿染商品,不僅有趣,也很有成就感。

#柿餅 #新埔柿染 #客家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