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在市場賣牛肉的段安國,刀功一流,一次看花藝展突然對藝術開竅,始以皮革雕刻人像,觀察市場攤販表情身影,以寫實細密手法刻劃市井小民。其中《賣玉蘭花》、《賣臭豆腐》與《賣水果》等幾尊皮雕人像,現正在香港文物探知館「台北故事館─說台灣老行業的故事」展出。
光華新聞文化中心長期在香港舉辦介紹台灣文化的「台灣月」活動,今年進入第9年,以「故事‧台灣」為主題,展現台灣對社區記憶跟文化資產的保護與活化經驗。
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盧健英表示,今年首度邀約台北故事館以策展方式,藉由攝影、皮雕、金工、繪畫及漫畫等,邀請30多位藝術家的作品展出,再現台灣傳統老行業,「重新凝視舊城區,可以看見都市新願景,讓老房子重新活在當代人的記憶與生命之中,可與現在的香港交流。」
台北故事館總監陳國慈出生香港,現在台灣工作,她以民間角色認養原為百年洋樓古蹟的台北故事館,每年舉辦展覽讓年輕人理解台灣的故事。
「一年前就開始策畫這個展,要帶著台灣故事回香港介紹,總有些近鄉情怯。」但從香港民眾參觀時不斷自拍的興奮程度看來,可以感受到展覽跟香港民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展覽以「記憶寫真」、「生活縮影」及「文化美學」3區塊,展出鄧南光、張才、李鳴鵰、郭英聲、潘小俠等攝影家作品,其中一張台灣斗笠的照片引起香港民眾的好奇,原來香港很早就走入工商貿易,鮮少農業,看見台灣農夫下田的斗笠非常興奮。
展品還包括新生代好手蘇建安所做的神明銀帽,金碧輝煌又深具設計時尚感,也是現場焦點。蘇建安金工作品多次獲「國家工藝獎」肯定,他結合柳絲、鏨工、鏤空、鍍金雙色等技法製作神明銀帽,金光強強滾,還搭配施華洛世奇水晶跟半寶石,作品華麗又不失莊嚴,更成展場焦點。
「台灣月」表演節目有國光劇團與北市國合作的《孟小冬》、北市國與故宮合作的《清明上河圖》多媒體音樂會等,還有設計、工作坊及講座等共66場,展期到11月30日。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