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大陸推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我方農委會農糧署副署長陳俊言7日向《旺報》表示,台灣目前稻米生產已經超過需求,糧食安全無虞,短期看來,民眾消費習性也暫不會有太大改變,因此沒有必要如大陸一樣進行主食替代政策,米麥應該還是台灣民眾未來的主食。
陳俊言說,大陸推動馬鈴薯作為主糧,應該有其糧食安全的考量,但是台灣稻米生產量一年就超過170萬公噸,消費不過140萬公噸;另外,我們還隨時保持著稻米30萬公噸的安全存糧,糧食供應充裕,不會有糧食安全的問題。
另外,陳俊言指出,台灣居民的近年來的消費習慣雖有改變,不過,是增加麥及蔬菜、肉類等蛋白質的消費,因此,稻米消費量減少,小麥進口增加;至於馬鈴薯還是作為副食品來食用,而進口玉米也主要用來作為動物飼料使用,看不出來有改變主食消費習性的趨勢。
農委會表示,台灣馬鈴薯的栽培係始於日治時期,明確的生產統計紀錄首見於1928年,馬鈴薯偏好涼爽又不潮濕的氣候條件,因此,日夜溫差大、日照充足之台灣中南部、秋冬時節比較符合其生理需求;主要之生產區域大抵以台中縣、雲林縣及嘉義縣一、二期稻作間的水田,作為其生產據點,其中又以雲林縣斗南地區栽培面積最大。
#大陸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