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欲以政策主導產業發展,持續支援各項中下游產業,開始著力於材料與零組件產業,建立上游產業實力,並協助製造產業革新發展;2015年挑戰重點,是要提高FTA和網路戰略性的使用率,充分利用FTA的經濟優勢與機會,包括以中國為目標市場,吸引國際廠商前往韓國設廠或購併企業。
韓國的三星、LG、現代等大型企業集團,在國際市場上深具影響力,也是許多業界、學界研究的對象,除了電子、汽車等產業,韓國在造船、石化等製造產業的實力也不容小覷。為了能夠持續支援各項中下游產業,韓國已開始著力於材料與零組件產業,希望能藉此建立上游產業實力,並協助製造產業的革新發展。
在韓國的產業通商資源部(MOTIE)轄下,設立了材料零組件產業政策的部門與人員,並整合材料與零組件政策、電子零組件、鋼鐵化學、纖維陶器等領域,甚至是與機器人、汽車航空、造船海洋設備、電子電器等系統產業處於同一發展層級,便是要以政策來領導材料和零組件產業的建構,尤其是要結合中小企業的力量,發展戰略性的關鍵材料,與軟體整合零件等技術。
其實製造業的改革,已成為許多國家的產業發展重點,甚至形成各國之間的創新大賽,包括美國、日本、德國、中國等國家,都希望透過政策、產業、科技研發等角度,使得製造業能夠順利升級。
韓國自總統朴槿惠上台後,於2014年推出「經濟革新3年計畫」,期望能夠改善經濟體質、實現創意經濟,並且平衡內銷與出口的結構。
在「經濟革新3年計畫」中,除了要在2017年實現潛在GDP增長4%、就業人口率達70%、國民所得達4萬美元等3項目標,2015年的挑戰重點是要提高FTA和網路戰略性的使用率,也就是要充分利用FTA的經濟優勢與機會。
因此,像是拓展中國市場、開發出口產品及服務等,都是重要的推動工作;同時在產業發展上,持續推動的「製造業創新3.0」,更是不可或缺的一大關鍵。
韓國透過「製造業創新3.0」,希望能以政策來主導製造業的革新,創造新的產業融合。當中,「鞏固原料和零件」更是強化主要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策略之一,包括在軟實力方面,針對韓國製造業在工程、設計、軟體等項目上的弱勢,並大力投入關鍵零件、原料開發、重要人員的長期訓練等改善。
在材料和零件等硬實力方面,是要克服韓國製造業缺乏的關鍵原料與零件,包括積極地以中國為目標市場,並以中韓FTA為誘因,吸引國際廠商前往韓國設廠,或購併企業。
例如,日本東麗就設立韓國子公司東麗先進材料(Toray Advanced Materials Korea,TAK)生產碳纖維,比利時Solvay集團也於韓國投資矽膠等材料的生產。
但韓國著眼於長期的技術發展規畫,並使材料與零組件產業更能發揮未來價值,在2013年起已開始推動「市場先導型材料零組件技術開發戰略」,結合產官學研專家共同討論,依據材料和零組件的發展趨勢,以及相關產業對於材料、零組件的需求,並自2016至2025年間規畫出各項技術的開發時程及使用情境。
目前在國際市場,儘管重要的材料和零組件技術多掌握在歐、美、日等大廠手中,但韓國欲以政策來主導產業發展,除了是對應經濟革新計畫中穩定經濟基礎、平衡進出口結構,更期望能在扶植產業的同時,打造出未來主導的競爭力,並創造新的產值與就業。
相對於台灣,目前在材料與零組件產業上仍尚缺乏明確的推動政策,或許可思考借鏡韓國落實以政策推動產業的作法,作為提升台灣產業競爭力的方針。(本文作者為工研院IEK材料研究部經理、研究員)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