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與父親已分離了36年的上海教師蔣祖怡,在兩岸還屬隔絕狀態,台灣仍處戒嚴時期,破紀錄地成為進入台灣探親的第一人,這在蔣祖怡口中「兩岸高層都以人道取代政治思維」的突破,在當時卻礙於兩岸關係仍緊張而悄無聲息。
蔣祖怡的父親,正是中央圖書館首任館長,也是台北故宮的首任院長蔣復璁。「1948年,父親受任將古籍善本和部分國寶運來台灣後,就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邀請赴歐洲考察半年,再回香港時,上海已被解放,父親隻身來台,而我們5個兄弟姐妹和母親,沒想到就此和父親相隔30多年。」
以港僑身分入台定居
蔣祖怡回憶,文革那些年,「父親」確實曾是揮之不去的「包袱」,待文革結束,蔣家人則從「階下囚」翻身為「座上賓」,蔣祖怡也開始積極奔波,希望能再見一見父親。
「當時大陸規定,出境必須要由台灣的親屬提供親筆信,且寫明何時返回,但當時已身處高位的父親不可能寫這樣的信。」對此,當年上海統戰部決定破格取消這一要求;另一方面,蔣復璁在透過友人得知么兒蔣祖怡已從上海抵香港後,便寫信給蔣經國、蔣宋美齡。蔣夫人過去曾對這位文化名人在台一直獨身而特別關切,獲悉情況後便從美國打電話給時任總統的蔣經國,言明衝著蔣復璁的貢獻,以及他當時已高齡86歲卻身邊沒半個親人,務必「特別照顧」。
除了蔣宋美齡,在當時國民黨高層如陳立夫、蔣彥士等人的積極遊說下,蔣經國終在與大陸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之外,特批在香港已待了3個月的蔣祖怡,最終以「港僑」身分入台,成為兩岸相隔後獲批准入台定居的第一人。「我一待6年,得以陪著父親走到臨終。」蔣祖怡對此一直感念在心。
歷史洪流將消弭隔閡
近年遊走兩岸,身兼台灣孔子研究院副院長和上海交通大學東方藝術交流中心、世界遺產學研究交流中心顧問的蔣祖怡,認為兩岸走至今日,彼此隔閡已愈來愈消弭。「即便兩岸隔絕的時代,雙方高層都能將人道精神擺在政治之前。今天的兩岸,或台灣的藍綠之爭,在中國歷史洪流來看,就更不成問題了。」
今年9月是蔣復璁逝世25周年,蔣祖怡希望揭開這段當年不得不塵封的歷史,做為歷史的見證者,他希望讓更多人反思,拋開政治的兩岸,不論文化、親情均是緊密相繫。
蔣祖怡同時希望,整理史料後,近期將《蔣復璁先生傳記》在台推出再版,回顧先人為文化傳承的苦心孤詣。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