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雜糧產銷班第一班,今年首度試作台灣藜、芝麻等高經濟旱作植物,灌溉用水不到原本水稻的2成。桃園農業改良場更表示,當地是桃園地區試驗種植先驅,若試植有成,將在桃園推廣種植。

桃園農改場助理研究員葉永銘表示,「紅藜」(見圖,林駿剛攝)為原住民傳統糧食作物,富含營養,2008年底正名「台灣藜」,目前以台東為主要產地。至於芝麻,則適合種植熱帶,目前台灣以台南種植為多,2者都屬高經濟旱作植物。

觀音雜糧產銷班第一班長林逢德說,今年大旱,年初宣布桃園農田水利會1期稻作停灌,沒水種稻的班員們只好尋求轉型,依桃園農改場建議,轉而試作台灣藜及芝麻,相較水稻,每單位面積的台灣藜及芝麻,用水僅需水稻1至2成,足足省水8成以上。林逢德指出,根據經驗,每分地可收成台灣藜約150公斤,芝麻則是100公斤,前者依品質好壞,每公斤收購價再130至600元不等,芝麻每公斤收購價則約120元。相較市售每公斤才幾10元的稻米,台灣藜、芝麻的經濟價值來得要高。

目前產銷班試種的台灣藜約數厘地,芝麻則逾1甲地。林逢德表示,種植這2種旱作作物,比起水稻要「厚工」,從插秧苗到除草,每樣都要靠人力身體力行,不能倚靠機器及藥劑,但為了能夠轉型抗旱,提高經濟,再辛苦也要跟班友咬牙試試看。

#桃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