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蒜價崩跌,雲林縣政府改以每公頃2萬元補助農民轉作飼料玉米,種植面積從100公頃暴增為550公頃,今年縣庫拮据補助減為1萬2000元,但估計種植面積可能還會衝到1000公頃。
俗稱飼料玉米的硬質玉米,除農委會每公頃補助4.5萬元轉作,雲縣府去年另加碼補助2萬元,也就是轉作飼料玉米1公頃可領補助6.5萬元。
此外,農糧署按繳售的乾玉米重量補助烘乾費每公斤2元,地方農會再以每公斤9元契作收購,每公頃實際收益又可達5萬5000元以上。
出乎意料之外,沿海鄉鎮農民轉作熱烈,水林、四湖、口湖最多,甚至種到每公頃6000公斤到8000公斤,比契作收購門檻3500公斤高出許多,代工收割業者還添購收穫機。
月薪22K對社會新鮮人算少,縣府的2萬元的加碼補貼對農民已很有激勵作用,飼料玉米面積暴增到550公頃,比前年多450公頃,縣府支出約900萬元。
農業處長張世忠表示,台灣使用的飼料玉米99%由國外進口,每年多達400至500萬噸,國內自給率不到1%,其實台灣本土的硬質玉米全是非基改,加工成飼料對雞鴨豬都好。
今年縣府持續補助轉作飼料玉米,鼓勵土庫、北港、麥寮、東勢、褒忠、台西、元長、四湖、口湖、水林等鄉鎮農民種植,但縣庫拮据,金額減為1萬2000元,但推估轉作熱度還不會退。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