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民主政體從1828年開始,約略經過四波民主化浪潮,依美國政治學者杭廷頓分析,大約以1828年至1926年為第一波,美、英、法、義等國建立了最低限度的民主政體。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1962年為第二波,德、奧、日等國成為民主國家。1974年葡萄牙康乃馨革命,接著蘇聯解體,波蘭、捷克、匈牙利等國加入民主陣營,同時民主化進入亞洲,最成功的例子是台灣與南韓,從威權政體走向競爭性民主政體,成為第三波。

前三波民主化中,雖然曾遭遇包括法西斯崛起等若干逆流,但從整體趨勢而言,民主化可說是大有斬獲。民主陣營快速擴充,當然和「民主老大哥」美國的推波助瀾有關。美國對當代新興民主國家來說,既是有「精神導師」性質的「指路者」,又是有「指揮教官」性質的「訓練師」,可謂名符其實的「美國隊長」。

近年來,美國隊長漸力不從心。先從國際現勢論,如果把2010年發生於北非突尼西亞的茉莉花革命視為第四波民主化的起點,最新一波的「民主化」顯然是失敗的。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埃及、伊拉克等中東與非洲國均出現政權更迭與民主選舉。但隨之而來的並不是穩定的政治與繁榮的社會,多半曇花一現後再回到寡頭政治,甚至淪入糟糕的血腥內戰。更壞的是,不僅美式民主外擴不順,美國內部因經濟長期不振、政府效能低落、政黨對立嚴重,三者又絞揉一團形成惡性循環,金權政治糾結益深、貧富差距帶來的階級對立日重、社會暴力衝突頻起。

不只美國陷入惡性循環,歐洲、亞洲等其他的民主國家也陷入政治經濟困境,日本的20年失落、歐洲的債務風暴,乃至於台灣從太陽花學運到目前的反課綱抗爭,效能本已不彰的政府更加癱瘓、本就煙硝濃濃的政黨更加對立、社會陷入深度不安的氛圍。這形成了一種集體的「民主病」,削弱了包括美國在內所有民主國家的國力,美國「民主輸出」的正當性與說服力變得脆弱。

西方國家政經體制衰落的同時,中國卻強勢崛起,一些向來不把中國大陸政治制度放在眼裡的美國政界與學界,開始帶著好奇心,試著去理解、學習、分析大陸政府的效能。而大陸學界與官方媒體也順勢打宣傳戰,質疑美國民主的價值,宣揚「中國模式」。面對中國的逆襲,美國應該學習謙虛。畢竟自小布希總統輕率進軍伊拉克摧毀海珊政權、貪婪華爾街引發全球金融風暴後,近10年來,美國不斷玷汙著自己「美國隊長」的令名,美式民主的正當性當然受到更多質疑。

當美式民主遇到逆流,是就此一蹶不振、順流而下,或藉由逆流的水,激濁揚清、濯汙去垢,現在是關鍵時刻。民主理論大師道爾曾提出實施民主制度的十項益處:避免暴政、基本的權利、普遍的自由、自我的決定、道德的自律、人性的培養、保護基本的個人利益、政治平等、追求和平、繁榮。這十項益處,其實也是維繫民主正當性的十根支柱,也可以說是實施民主制度的初衷,也是過去百年來,人類對民主體制深具信心,許多人願為其拋頭顱、灑熱血的緣故。但在民主的操作面上,人類社會,包括美國內不妨把這十項民主益處,當成十項美式民主的檢查清單,看看這十根民主支柱,有哪幾根破了損了,該怎麼修之補之。

美國應謙虛面對歷史,前三波民主化浪潮中,美國的「民主輸出」,同時有著「利」與「力」的二股力量,利者,民主本身的優越性,對普世人民具有吸引力,引導其他國家加入民主陣營;力者,是藉由美國在二次大戰後,先與蘇聯並列二強,蘇聯解體後的一超多強世界格局中,依恃其超級強權國力的支撐,到全球各角落推銷美式民主。然而,在中國崛起,美國國力相對衰弱後,「力」已不足支撐,美國必須「捨力就利」,把力量用於美國本身的民主修補,找出治療「民主病」的藥方,改善其金權政治、政黨對立、政府失能的諸多問題,進行「民主升級」內造工程。只有民主進化了,民主的宣揚才會擁有正當性與說服力。

也就是說,美國應從「美國隊長」的權力迷戀,轉型為「民主醫生」的濟世仁心,先治好自己的民主病,才能繼續為世界其他民主國家指路與點燈。 (系列完)

#中國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