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印刷術,讀過歷史教科書的人必會立刻聯想到造紙、羅盤與火藥,視這幾樣東西為中國改變世界的偉大發明。就技術的源起,無論是古老的雕版或活字印刷皆始於中國,這點無庸置疑。但要說中國的印刷術改變了人類的文明,可能就有點一廂情願了,因為讓人類文明開始突飛猛進的可不是宋朝的畢昇,而是15世紀的德國人古騰堡。
美好時光的開始
若你還有所懷疑,不妨閱讀美國作家克莉斯蒂的《古騰堡的學徒》。這部歷史小說之所以精彩耐讀,固然是拜作者30年記者資歷之文字功力所賜,但更重要的是,因為她自己也是一位專業活版印刷師,16歲起便隨祖父踏入印刷工坊,對這門傳統工藝領略深入。
正如許多新科技的發明,理論概念是一回事,能否普及運用又是一回事。克莉斯蒂的小說告訴我們,古騰堡的真正成就不是發明印刷術,而是他抱持印刷術能改變書籍生產方式的信念,在教會箝制、資金短缺、技術不成熟等重重限制下,耗時兩年完成「古騰堡聖經」印製,以成品向世人宣告印刷術的時代已經到來。
這場與時間和看不見對手的印刷競賽,是《古騰堡的學徒》的故事主軸,但小說主要人物不是古騰堡,而是受雇參加印製工程的學徒「彼德」。這是非常有意思的安排,因為彼德之前的工作是非常傳統的行業—書籍抄寫員。對抄寫員來說,印刷術無疑是個工業怪獸,以一個個一模一樣的字母吞噬掉書法藝術之美。更現實的衝突是,一旦印刷術成功運用並廣泛普及,就代表許許多多的抄寫員將丟掉飯碗。彼德就是站在這樣的位置參與古騰堡的聖經印刷工作。克莉斯蒂憑藉個人經驗和史料考據的功夫,詳實再現了這段重要的歷史。
書店的學徒
古騰堡的印刷術終結了抄寫員這門職業,改變書籍生產與流通方式,在當年是件天翻地覆的大事。在21世紀的今天,類似情況也正在發生。電子書讓書籍不用紙張油墨便能大量複製,網路書店則讓實體書店的經營日益艱辛,傳統出版和書店一起萎縮衰退,似有狂瀾難挽之勢。
但對喜好閱讀紙本書籍的人而言,電子書和網路書店摸不到紙、嗅不到書的氣味,感覺總有所欠缺。因此有人甘願逆勢而行,下海開起傳統書店。「永楽座」主人石芳瑜便是一例。她從一位愛好文藝的家庭主婦,搖身變成舊書店老闆,4年下來,也成就了《就這樣開了一家書店:永楽座的故事》這部散文作品。
從一開始對書店的天真想像,到實際經營書店後的各種實務狀況應對處理,完全沒有經驗的石芳瑜,可說是標準的書店學徒。開書店對她來說或許不在行,但在寫作上她可是個老手。與其說本書是她經營二手書店的甘苦經驗談,不如說她像蜘蛛先織成「永楽座」這張網,然後端坐網中細觀造訪者人生百態。文筆不凡的她,用一個個發出動人光澤的短文,細訴她與書和書店結緣的故事。有驚奇的收書經驗,有與作家互動交往,有對書店這門古老行業的理想渴望。在濃濃書香中,讀者嗅著的全是與人有關的氣味。
因為閱讀,所以無限美好
石芳瑜以初生之犢姿態,勇闖實體書店行業,永楽座是她建立起的第一個灘頭堡,但對這個正日漸凋零的行業而言,尤其是像李志銘這樣的愛書人來說,卻是城市中必須鍾愛珍惜的文化據點。
持續舊書蒐讀,以及對舊書店這門行業的關注,李志銘以《舊書浪漫:讀閱趣與淘書樂》帶領我們深入華街陋巷,探訪一間間別具特色的二手書店。「書店是一切故事的起點」、「熟悉一座城市首先從它的書店開始」,他如是說。但李志銘不只觀賞書店,也觀賞書的內容文字,甚至觀賞書的插畫與裝幀。在這本即將出版的新作中,他毫不藏私向讀者分享他的閱讀收穫。無論絕版經典的蒐羅,文本內容的分析,或是與作家書籍相關的典故軼事考究,李志銘做的無一不到位,展現出文學與美學的深厚涵養。
古騰堡以印刷術讓閱讀普及至庶民,迄今已有五百年歷史,這個傳統或許有終結的可能,但至少我們有李志銘的生花妙筆,把閱讀提升到如此精緻、如此美好的層次,為所有曾為此傳統付出貢獻以及喜好此傳統的人,留下珍貴的紀念與回憶。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