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新工業化」引導「農業4.0」發展的看法掀起話題,創森總經理張孝安昨(19)日在世貿三館「2015台北國際植物工廠設備資材暨產品展」中,除了實際展示「S+A 自然農法模組植物工廠」農業工業化系統外,並分享了對於「植物工廠發展趨勢成果與企業連鎖經營模式」的經驗與心得,期透過可大量複製且模組化的農業連鎖運作型態,為全球農業開拓新出路。

張孝安在受訪時提到,目前大部分的科技植物工廠採用的是水平層架式的LED燈板栽培系統,在操作空間與防水性上都未善加考慮到植物淋洗的基本需求,能栽培的作物有所限制。然而,創森植物工廠採用的是垂直式的排列種植組合與採用防水燈條照明,能成功結合傳統農法的各種栽培管理經驗,可適應多元的作物栽培。

張孝安指出,「自然農法+植物工廠」是將露地栽培裡的基礎種植方法,透過空間壓縮與圖櫃式的排列組合法,把傳統農業經驗法則與管理邏輯,帶入植物工廠內,提高空間使用效率、改善製程以及簡化管理操作時間,造就農業「新工業化」,而非「科技化」。「自然農法+植物工廠」超越了傳統農作障礙,包括「成本」、「管理」、「品質」、「季節」、「學習難易度」,成為未來溫室的替代方案。

一直以來農產品受消費者習慣的銷售方式,大多是透過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易行為來建立信任與長久的購買忠誠度,像傳統市場的水果攤、菜攤等,消費者通常會持續性的像同一個攤商購買,這個持續力是來自於對於攤商的情感與信任度,而非蔬果的品質。

對此,張孝安認為,這種農產品消費方式,實際上消費者並無法得知蔬果的正確來源、品質的穩定度、是否屬安全合格的商品等。而這樣的消費關係不僅出現於農產品的銷售,在各大飲食消費文化內同時存在,即使網路發達的時代仍是難以被取代的。因此,創森提出新型態的農業連鎖企劃,強調的是社區化微型的植物工廠,透過即時可見的生產製造履歷建立社區民眾對於產品的信任度,以面對面的銷售行為,延續傳統農業的人情味。社區化微型的植物工廠同時結合了多功能複合式的空間使用,具備農業生產、產品販賣、文創空間、餐飲銷售等功能,創造更多元化的新人文農業生活。

#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