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目前有兩大遺體捐贈系統,分別是由台灣大學醫學院、台北醫學大學等7校共同成立的「北區七家醫學院遺體捐贈聯絡中心」,以及慈濟大學遺體捐贈室。慈濟因有宗教信仰作為根基,大體捐贈數較穩定;北區7所醫學院校近2年雖每年平均逾500人簽署捐贈,並收到40多具大體,但數量仍顯不足。

北區七家醫學院遺體捐贈聯絡中心成立逾40年,過去的大體來源,多是街友或失親的獨居老人,一般人除非親友生前即有意願,或有宗教信仰,否則多不願捐出遺體。

但隨著社會進步,民眾開始擁有「大體老師」的概念,簽訂捐贈遺體的人數逐年成長。據北區七家醫學院遺體捐贈聯絡中心統計,從1999年的247人增長到2015年的558人,雖已成長約4成,但醫學院平均每15名學生使用一具遺體,比起6至8人為最適當的見習人數,學生練習機會仍不足。

慈濟大學學術副校長曾國藩表示,該校因宗教信仰,大體捐贈數量較穩定,「捐贈者7成為慈濟人或其家屬」;且平均4名學生可合用一具大體,教學品質教佳。老師並會在遺體送抵校園前,帶領醫學院學生「家訪」親屬,除能達到定心的效果,還能為學生上一堂生命教育課,「讓他們在當醫師前,懂得將心比心,了解生命的可貴」。

曾國藩還提到,完成一具教學遺體的成本,從事前評估到火化,平均要花費約新台幣20萬元;前置作業時間也很長,防腐的手續要花1年才能完成,並不容易。因此「一般的大學寧可投入學術,去爭取研究經費」,對社會關懷的關注度較低。

#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