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灘地上活化石」之譽的鱟,已有4億年歷史,在台灣沿海因汙染和棲地破壞已近絕跡,但在金門仍有可觀的野生族群,縣府在1999年畫定全台唯一的「古寧頭鱟保育區」。
鱟的藍色血液應用於生物醫學,可做為醫學檢驗試劑,主要用於醫療用品或合成藥物是否遭細菌的內毒素汙染檢測與移除,作為檢測的「鱟素」取得,必須抽取大量的鱟血萃取,每公升血液約值1萬5000元美金,因此有「藍金」之稱。
但抽取鱟血卻會導致鱟隻2至3%的死亡率,清華大學張大慈教授研究團隊與金門縣水產試驗所簽署協議,合作進行1項國內首見的創新基因工程技術,嘗試在抽取鱟血,萃取鱟隻的蛋白質變成「鱟素」後,找到產生鱟素的那一段基因,再植入作為載體的大腸桿菌,利用大腸桿菌每20分鐘分裂1次的分裂「複製」能力,來提高鱟素的製成產能,並藉此減少鱟隻抽血次數和死亡率。
金門縣水試所表示,清大係接受科技部委託進行創新研究,日前已在「台灣鱟醣分子結合蛋白抑制病原性細菌」研究團隊名義下,由黃貞祥教授、江英傑博士後研究員首度至該所抽取鱟血,帶回台灣進行後續研究。
#鱟素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