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新政府決定出席WHA世衛組織活動,強調是基於健康人權理由而參與,並發表四點聲明,主要在強調聯合國2758號決議文與台灣出席無關,也無必要涉及一中原則。當然,聯合國決議文和世衛組織的一中原則不會因台灣的抗議而失效,但新政府還是要對此表態,當然是為滿足內部需要,這就是「政治表態」。
因為政治體制和政治文化的不同,兩岸在看待彼此政治動作的時候常常出現誤判,尤其大陸對民進黨長久以來的不信任及刻板印象,更容易讓大陸對民進黨抱持負面看法,進而以強硬方式回應。
尤其民進黨特色的政治表態,更容易造成錯誤或不精準解讀,近期若干民進黨政治人物的出位演出,訊息傳回大陸後,經常引發大陸民眾的質疑或不滿,有時還會招致大陸官方的批評,殊不知其中很大部分只是政治人物向自己的選民表態,未必認真,更不見得有政策意涵。
民進黨傳統上比國民黨更重視向選民表態,往往為了照顧支持者的「奇摩子」而在兩岸議題上發表立場偏強硬的言論。某些情形連馬政府都難以逃脫「表態」壓力,肯亞事件發生後,法務部雖然做了認可大陸說法的解釋,陸委會和外交部還是表達了強烈抗議的立場,其實就是向台灣民眾表態,藉以安撫被挑動起來的憤怒情緒。
類似的表態政治也可見於大陸,所謂「寧左勿右」說的也是這種現象。每當兩岸出現糾紛時,媒體及非對台事務政府部門往往就會對兩岸問題表達強硬的立場或態度,學界的言論也會自動收緊,往往因而限縮了處理問題的靈活度,也造成台灣方面的錯誤解讀與反彈。
無論台灣或大陸,從安撫內部壓力的角度看,這種做法有其道理,但所產生的負面效果卻難以控制。此一現象很難從政治生活中消失,重點在於如何拿捏表態與損害控管的分寸,這考驗著兩岸雙方的政治智慧。
當然,也要區分單純的政治表態和以政治表態為藉口的政治挑釁,大陸方面之所以對民進黨不信任,不僅是基於民進黨長期堅持的台獨立場,其實也來自扁政府時期的痛苦回憶。當時扁政府基於內部政治考量,特別是選舉考量,常常藉操作兩岸議題激化內部矛盾,最大限度調動選民的狂熱情緒來達到勝選或轉移政治焦點的目的。
雖然事後扁政府會派人赴美國解釋,美方初期也選擇了相信,但隨著類似操作手法的增多,特別是諸多操作導致了實質後果,使兩岸現狀往台獨方向實質位移,連美國都不再相信扁政府的解釋,大陸自然就更不相信他只是單純的政治表態。
這也是台灣表態政治學的危險所在,單純的表態與藉表態進行政治操作二者界線非常模糊,全賴當事者的主觀意願和自我克制,隨著台灣內部政局的變動,當事者也很容易跨過二者的界線,由表態變成實質的動作,這當然會讓大陸方面有強烈的不信任感,未來新政府必須在此問題上認識大陸方面的認知邏輯,不能一味將問題歸為政治表態,而應該建立政治行為動態評估機制,慎防出位言論的過度延燒導致不可逆的對立後果。
新政府更應明白,表態政治學雖然長期存在,但馬政府的表態相對較少招致大陸反彈,即便馬總統堅持一中各表而拒絕在一中原則上跟隨大陸的說法,也讓大陸方面選擇了默認,蓋因國共雙方建立了互信基礎,而這正是民進黨所缺少的。而民進黨要解決這個問題,當務之急就是與大陸建立正式的溝通管道,在誤解即將發生之際,能夠即時派人解釋溝通,將危機化解在萌芽階段。
大陸方面也應該理解,這種表態政治背後的種種考量,特別是基於選舉需要的背景,不要因為表面的言辭衝突而升高對峙。為了避免誤判,大陸需要注意溝通的重要性,不要被政治表態遮蔽雙眼,而應該主動了解其背後的意涵,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基於此,大陸也應保留和新政府建立溝通機制的靈活空間。
民共之間看似對立,其實誰都不想讓兩岸關係惡化,兩岸敵對將是台灣難以承受之重,520之後兩岸關係的機會之窗會不會因而關上,能否抓住就看兩岸智慧了。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