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屬高經濟作物,結合觀光休閒農業後已成為極具代表性的六級產業,時值育苗期,不穩定的天氣容易發生炭疽病等病蟲害,苗栗區農業改良場與農糧署等單位,在苗栗設5處、南投設1處監測站,協助防治育苗期病蟲害,這些監測站將朝專業育苗中心發展,提供莓農健康草莓苗,同時強化管理技術增加收益。

國內草莓種植面積約500公頃,產量約9000公噸,主要產在苗栗、南投及新竹,其中苗栗占9成是最重要產地,年需草莓苗約2750萬株。4至9月為草莓育苗期,育苗期最大瓶頸在於病蟲害防治,7、8月高溫多雨為炭疽病好發期,去年暖冬也常造成農友慘重損失。

農改場生物防治分場助理研究員吳岱融說,農改場為協助農友成立技術服務團隊,設有6處育苗監測站,大湖有3處、獅潭、泰安及南投各1處,在育苗期實施監測、健檢及選擇性培養基篩檢,有效防治炭疽病和萎凋病,培育健康無汙染的草莓苗。

這支草莓技術服務團,協助莓農建立健康種苗生產培育體系外,也輔導農民田間健康管理及安全用藥,輔導設置高架穴植育苗設施30公頃,可供應6成約300公頃草莓苗,高架育苗設施可讓農民不用蹲踞栽培,減輕高齡農民體力負擔,增加青年留農意願。

吳岱融表示,潮溼高溫容易發生的炭疽病,去年農友就多次補植草莓苗,冬天發作的萎凋病,也讓莓農損失慘重,輔導團隊會全力協助防治這些病蟲害,必要時請產銷班一起送樣檢驗,找出病源徹底防治。

這些監測站將逐步成為潛力專業育苗場,以育苗50萬株以上為目標,將來更具規模後,育苗也會自成另種市場。

#草莓 #高經濟作物 #觀光休閒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