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騰已久的英國脫歐公投即將在本週舉行,在正反民調支持度十分接近的情勢下,公投結果須至最後一刻方能揭曉。英國脫歐的經濟衝擊之大,包括OECD在內的全球主要經濟機構,在過去1年皆已作出詳盡預測,但其對歐盟及全球政治穩定,以及恐翻轉過去數十年世界政經發展軌道的代價,更是難以估算。
就英國及歐盟的角度來看,現任華府外交事務政策委員、哈佛甘迺迪學院教授奈爾(J. Nye)分析,由於並非每個聯合王國(UK)成員都冀求主權獨立,如蘇格蘭即是堅定的留歐派,是以英國脫歐恐將產生主權領土危機,並成為聯合王國分裂的開端。再者,在歐盟經濟規模前5大國家中,唯有英國未加入歐元區,使其得以代表其他非歐元區國家,成為在歐盟內部與德國分庭抗禮的重要意見領導者,扮演著調合歐盟內部不同族群利益的關鍵角色。因此,若英國脫歐,非歐元區國家的權益難免受到威脅。
更麻煩的是,此舉將使德國政治影響力將更趨強大,歐盟政治或將走向一言堂,進而引發同溫層現象(即與德國有利益衝突的歐盟成員,都將成為潛在的脫歐份子),對德國或歐盟帶來不良後果。尾隨今年難民危機而來的各種負面效應,即是例證。而當歐盟境內的疑歐情緒持續攀升,各國人民必將對歐洲整合的遠大目標,產生高度質疑,其他可能加入歐盟的潛在成員國,也將因此退縮,使歐盟永遠失去進一步擴張的可能性。
然而,英國脫歐除了對自身與歐盟帶來重大影響外,也將對全球正火熱追求的區域經濟整合,帶來嚴重的衝擊。
儘管當前全球主要區域合作架構有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南美國家聯盟(USAN)、非洲聯盟(AU)及東協(ASEAN),但這些組織的整合程度,都遠不如歐盟成功。歐盟(含前身組織)自1952年創設至今,各成員國不僅建立了歐元區,也完成疆界開放、司法互助以及社會福利等層面的統一與整合。經過50年的磨合,歐盟已成為區域整合的模範與樣板。
只是歐盟過去雖取得了不凡成就,其組織架構也走在全球前端,但隨著英國脫歐日趨升溫,成員國之間的矛盾難解,某種程度暗示著歐盟此一區域整合樣板的失敗。換言之,英國脫歐不僅讓歐洲區域整合受挫、歐盟內的疑歐份子更加活躍,更將讓全球對區域整合猶疑不決,進而挫低區域整合支持者的信心,以及強化反全球化的浪潮,甚至全球的權力平衡恐怕也將逐步瓦解。
奈爾指出,英國脫歐將斲傷美國的國際影響力。當前歐洲與大西洋的區域政治穩定,主要仰賴歐盟與北約(NATO)兩大國際組織維繫,且兩組織成員多有重疊。若考量近年來俄羅斯在東歐區域動作頻頻,英國又是歐盟內部的主要軍事支出國,一旦英國退出歐盟,不僅歐盟的政經實力會大打折扣,美國也將失去聯繫歐洲事務的樞紐,對泛大西洋與地中海地區的影響力亦會減弱。
由此可知,當前許多重量級政治、經濟學者專家語重心長地分析英國脫歐的影響,明裡暗裡傳達著勸留之意,絕不單純是英國脫歐會「衝擊全球經濟」而已。不過,即使潛在政治風險不斷浮現,卻非無解。華府國際發展顧問、PIMCO前投資長暨執行長伊爾艾朗(M. El-Erain)即指出當前的脫歐議題,其實就是英國與歐盟間兩種不同價值觀的衝突,只要歐盟與英國皆需對自身政策與結構作出調整,脫歐議題就沒有無限上綱的機會。
奧地利前副首相安卓洛斯(H. Androsch)認為,歐盟創設時所包含的資源互享、社會互助的理念,立意甚佳。但當前歐盟權力過度集中於德國,且其又將互助機制視為反競爭與反自由化,使英國脫歐背後深藏著對德國政治的反感。若德國不重新思考歐盟的組織目標,並做出相應調整,只怕歐盟將走向分崩離析的下場;而捷克央行行長辛格爾(M. Singer)則建議英國自身的認知思維,也必須做出調整。尤其是部分人士對英國脫歐可獲得更多政策自由及重獲競爭力的期待,過度樂觀。在歐盟各國漸趨整合的前提下,英國置身於外的結果,反而會被歐洲各國邊緣化,而非更具競爭力。也就是說,英國應改變以往的排他態度及消極抵制,積極參與歐盟事務,才能讓歐盟組織走向與自身利益貼合。
在脫歐與留歐活動進入最後的近身肉搏戰之際,留歐派的工黨女議員遭當街刺殺身亡,無疑是一顆刺痛英國民心的震撼彈。而這場源自於英、德雙方觀念與認知衝突的脫歐公投活動,仍將在這件倍感遺憾的意外後,如期迎來最終的結果。只是,在當前錯綜複雜的全球政經局勢下,不禁讓人好奇,若英國果真退出區域整合樣版的歐盟,歷史將記載為誰的失敗?是英國、德國、歐盟,還是多年來如火如荼的全球化與區域整合浪潮?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