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公投進入倒數計時,留歐派與脫歐派的理性辯論,隨著各項民調數據的起伏而逐漸變調,社會緊張氣氛愈發高漲。日前主張留歐的工黨國會議員考克斯女士遇刺身亡,顯示脫歐公投正在撕裂英國社會。無論公投最終結果如何,英國都因這場公投付出了龐大的社會成本。

英國經濟規模僅次於德國,地理位置與歷史的榮耀導致英國人普遍缺乏歐洲認同感,迄今未簽署《申根條約》,也不加入歐元區,政壇長期存在歐洲主義與大西洋主義的對立觀點。「歐洲煤鋼共同體」1950年成立之初,英國不屑一顧,蘇伊士運河危機與英國殖民地紛紛獨立後,倫敦才想到要加入歐洲共同體。

1975年英國曾舉行過脫歐公投,逾6成選民反對而作罷,但英國依然排斥歐洲統合。卡麥隆首相宣布6月23日舉行脫歐公投之際,倫敦《金融時報》社論還譏諷歐盟或等不及英國的公投結果,會先行土崩瓦解。

國際媒體普遍認為,英國脫歐會嚴重衝擊經濟成長,至少會造成國內生產總值6%至9%的損失,影響數百萬人就業。脫歐後欲重新爭取准入歐洲單一市場,難免曠日廢時,更遑論會造成英鎊貶值和擠兌的高風險,直接傷害英鎊在全球外匯貨幣的角色。德意志銀行和匯豐銀行正考慮遷離英國,更是重擊倫敦金融城的聲譽和地位。

脫歐最直接的政治影響是加劇了歐盟內部動盪,助長歐洲右翼政黨掀起新一波的排外風潮,更可能刺激親歐的蘇格蘭再提獨立公投。英國喪失了參與歐盟事務的決策權,國際地位勢必墜落。

脫歐必然衝擊到目前中歐的特殊關係。相較西方大國元首強力呼籲英國留在歐盟,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顯得低調許多。去年10月才造訪英國,開啟雙方關係的「黃金時代」,自不樂見英國脫歐弱化了歐盟的政經力量。北京外交部今年2月22日元宵節當天的例行記者會上,間接傳達了中國支持歐盟統合進程、期許歐洲進一步發揮國際影響力的訊息。

英國是率先成立人民幣結算中心,帶頭加入北京倡議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也是第一個同意中國在境內投資興建核電廠,更是支持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與敦促歐中洽簽自由貿易協定的歐洲大國。

北京視英國為「特殊夥伴」,自有其戰略思考。就經濟利益而言,多數中資企業皆視英國為進入歐洲服務業與金融業的橋頭堡,英國脫歐將逼使其遵守歐盟與英國兩套體系,大幅增加成本。中資企業雇用歐盟勞工亦生困難,尤其英國與歐盟有關准入單一市場的談判至少需時兩年,促使其必須重新思考新的投資布局。

英國吸引中國投資的另一關鍵是,其在全球金融體系的地位和分量。北京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期望倫敦能成為人民幣交易、清算、結算系統的樞紐。大陸媒體財新網去年底曾排列出影響中國企業「走出去」的10大境外政治風險,置於首位的就是英國脫歐公投,英國脫歐勢必重擊中英「黃金十年」關係,衝擊大陸對外關係大布局。

中國密切關注英國脫歐公投變化,除了經貿利益的考量外,也憂慮英國脫歐會衝擊歐盟的政治團結,重回惟美國馬首是瞻的局面,重創北京「拉歐制美」的戰略布局。

英國媒體近期的評論就指出,北京高層的決策向來務實,視歐洲為重要的經濟夥伴,起因於歐盟具有共同規範、慣例和制度的單一市場,英國如果退歐,勢必破壞與削弱歐盟單一市場,不利於中國的經貿與投資布局。

英國去年取代希臘,成為中國在歐盟投資最青睞的國家,歐債危機爆發後,中企大力投資雅典比雷埃夫斯港,主因是希臘為歐盟(歐元區)成員國,最終藉此成為進入歐盟市場的捷徑,英國才剛剛取代希臘地位,如果不再擁有此一優勢,中英特殊關係恐會受到考驗。

#英國 #歐盟 #公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