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儘管台灣近年來被視為「親日」更甚於「親中」,但長期觀察中日台關係,日本前《朝日新聞》駐台記者野島剛指出,「現實來說,兩岸關係改善,台日問題也容易解決」;據統計日本雖有9成民眾「對中國沒有好感」,卻並不意味著日本對台的交流因此升溫。
2016年4月在日本出版《台灣是什麼》,野島剛希望日本人意識到「不應再以冷戰時期的思維看台灣」,繁中版《台灣十年大變局》近期出版。觀察中日台的相互牽動關係,他認為雖然台日的民間好感度高,但就現實而言「台灣不應太期待和日本同盟」,過去8年馬政府因改善了兩岸關係,趁著中共給予台灣較多的空間,完成了《台日漁業協定》,松山、羽田航線的「復航」等進展,「能做對人民有利的事就已經很好了。」
野島剛分析,台灣的內部矛盾在於理想主義的民進黨政府偏離現實,造成兩岸關係不穩定;而主張經濟優先,現實主義的國民黨,卻感動不了年輕人。台灣人的認同又與國際有著落差,根據統計,認為「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已從1992年的50%,至2015年降至33%,而回答「台灣人」的從19%升高至60%。但野島剛以他在日本校園演講時的統計指出,「不認為台灣是國家」的人則占了7成。
處理過急社會易分裂
台灣的認同問題也衍生出近來的「去蔣」、「去中國化」動作,對此野島剛則以日本戰後對天皇的責任、存廢問題為例,表示:「日本人是花了70年,許許多多的討論,才逐漸理清責任的歸屬,撫平情感。」如今日本人對於明仁天皇的觀感,「絕大多數是非常喜歡他」。野島以此說明:「太急著處理,容易引起社會分裂,這樣是很不幸的。」
以客觀態度面對歷史
野島剛指出,蔣介石一生事蹟太多,包括北伐統一中國、對日抗戰、白色恐怖,如何評價應交給歷史學家,而台灣社會需以客觀冷靜的態度來面對歷史。「日本已經找到我們的解決方法,希望台灣找到自己的。」
觀察蔡英文總統上任近1年,野島剛認為「技術層面」不足恐讓台灣民眾處於無法安心的狀態,以對日關係來說,他指出:「民進黨政府的知日派出現斷層」野島剛認為這正是「年輕」政權存在的結構問題,易導致外交上捉襟見肘。至於蔡英文是否在4年後仍獲得支持,則要觀察是否能避免蹈陳水扁的覆轍,避免導致族群對立而定了。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