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防治法》上路20年,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整理歷年家暴案件,繪製「家暴地圖」(見圖,張潼攝),套上人口數、經濟條件、土地使用分區等不同資訊後,只要有通報個案進入電腦,系統會跑出分數,超過標準代表「再通報率」高,社工需加強處理。社會局表示,希望化被動處理為主動預測,降低案件發生機率。

家防中心主任陳淑娟表示,目前1年通報案量則大約有1萬3000件。根據目前可對民眾公開的「通報案量件數地圖」,通報案量最多的行政區是士林區,因居住人口多,親密關係暴力、兒少保護案件也多,中正區則因辦公大樓多、居住人口少,通報件數最少。

陳淑娟說,為了在與家暴風險賽跑時,能夠早一步監測、預防,地圖建置完成後,當接到通報案,因系統擁有各地通報案件累計數量、各區或各里的年齡層和人口數,甚至也可以判別是住宅區、住商混合區等土地使用分區,分析後每個案子會得到一個分數,超標代表再通報率高,負責社工得格外注意。

除了降低家暴再犯機會,家暴地圖如何預防「初犯」的案件?陳淑娟表示,透過家暴地圖,鄰里內負責防治家暴的人員,可比較容易掌握該地區的案件發生形式,例如是高齡夫妻親密暴力,或是兒少保護個案,無論宣導或預防,都更能掌握正確的方向。

#案件 #家暴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