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第4季開始,以ICO為新型的融資方式在全球延燒,概念上類似IPO,發行標的則從股權改成新創公司開發的代幣(Token),根據全球ICO群募平台icodata.io的最新統計,今年以來已募得33.25億美元,資金成長幅度和市場騙局案例雙創新高。全球最大數位貨幣交易所Bitfinex去年被駭之後,亦是以ICO融資計畫度過經營危機,當時因此拿到股權的台灣比特幣買家,至今還感謝Bitfinex。

全球知名的日本區塊鏈平台Patron,近日正推出公開ICO,目的在吸引群眾募資的支持。Patron屬於影響力行銷產業,先前在私募以及預售中籌得1千5百萬美元,乘勢以ICO加碼吸金,宣稱「早鳥資助者」的獲利是35%。為了建立投資人對該公司的信任,並聘請重要證券律師進行在美國的所有代幣銷售。

ICO熱度高,但市場良莠不齊,香港證監會高層昨喊話,因未經過監管方核准,「ICO風險大,不符合公眾集資要求」。我金管會、央行則態度一致:以「虛擬商品」看待,不可轉換為現金,並嚴管不法吸金、詐騙事宜。立法委員許毓仁則向行政院要求,應透過國際執法連結,如Bitfinex的KYC作法已成瑞士官方示範,政府不要迴避主流趨勢,法規上應及早規範,才能減少百姓被騙及國家損失。

對新創團隊來說,在募資過程接受ICO並不聰明,而IPO作為出場多數低於1%的機率,台經院研六所副所長范秉航分析,目前正規國際創投的退場,以股權移轉以及併購為主,建議台灣新創企業要多理解私募股權移轉與併購作業。

#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