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鴻南的父親林堉璘,被喻為「台灣地王」,生前將名下資產全數交付公益信託,資產規模每年可孳息逾10億元,這個公益信託,是由林鴻南負責,卻被外界質疑是為了節稅,令林鴻南不禁嘆道:「生意好做,公益難為!」
台大社科院副院長、社工系教授陳毓文頗能體會林鴻南的「難為」。台大社工系經常與國內企業集團有合作計畫,曾有位國內知名企業集團的第二代對系裡的教授傾吐心中的苦:「我知道,大家都等著看我的笑話。」
如果這就是台灣有錢人的真實處境,陳毓文說,當然難為,特別是有錢的企業第二代「更是為難。」
然而,台灣還是有一群不怕「被笑話」、有錢的年輕一代,非營利組織「資承新世代企業家慈善協會」就是。這個組織,別說是5億、每年連1,000萬元都沒有,協會秘書長程芝萱直言不諱,「理論上,是根本做不了什麼。」所以,在「有錢人,可以讓社會更好」的課題上,這一群有錢的年輕一代思考的是,除了錢以外,「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不一樣的?」
於是他們不再只是坐在冷氣房裡探討「貧富差距、社會結構」的大問題,或是只是蹲在家裡看著電視新聞播報人世滄桑的來來去去,再滿腔熱血去捐物資、捐錢...,而是邁出冷氣房、實際走入偏鄉,也將偏鄉的孩童們帶入現實的世界。
當他們第一次走入偏鄉時,不少人是西裝畢挺地面對一群穿著球鞋、運動服,打算與來自台北的大哥哥、大姊姊們打球、跑步的小朋友們,「他們也真的就穿著西裝、皮鞋,跟小朋友們比誰跑得快。」那場景與畫面,出乎程芝萱的想像,也讓她印象深刻。
當他們第一次將偏鄉的孩童們帶入現實的世界,到新呈工業、到帆宣系統科技進行職場體驗,聽到有孩子認真地問現場引導的工作人員:「你一天賺多少錢?」時,他們從內心深處體會到「有權者常說要幫助我們,但又完全不瞭解我們」是什麼樣的情境,也讓他們從想像的「遠景」中跳出來。
從實際的接觸中,艾琳農坊總經理王亞青、倍適得電器董事長彭亭玉看到的是「我們自己的不足。」也學習到同理心的重要。
有時候太多的同情,比窮困更讓人難以招架。有了這樣的認識,協會監事會召集人、台灣石化合成公司董事吳佩蓉坦言:「我們沒有多偉大的計畫,」她進一步解釋說,就是儘可能善用他們各自的資源,儘可能的提供生活的可能樣貌,並為偏鄉的孩子們指引出可以達成目標的道路。
如果,窮困與貧苦是漫長的冬天,程芝萱說,他們或許沒足夠能力阻擋冬天,但至少能端一碗熱騰騰的湯,讓冬天「不要那麼冷。」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