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顧及選手的權益
台灣部分民間人士擬以公投方式,將參加東京奧會的台灣代表隊名稱,從「中華台北」改為「台灣」,姑不論該公投案通過的可能性並不高,即使過關,也不可能改變國際奧會在1981年所達成的所謂「奧運模式」的決定,亦即台灣以「中華台北」的名義,參加國際運動賽會。從這個角度而言,大陸的決定有些超過,印證「兩岸一家親」的承諾並不懇切,也未顧及2300名參加東青運選手的權益。
另一方面,雖然少數人士推動的東奧正名公投,只是茶壺裡的風暴,對現實運作不會產生實質影響,但北京仍然大費周章,也說明了陸方對此議題的堅持,以及民進黨政府處理國政的草率。
陳水扁執政時,推動公投制憲、入聯,引起軒然大波,迫使美中聯手遏止,這個慘痛教訓殷鑑不遠,蔡政府上台後,雖不斷聲稱善意不挑釁,但教育部、文化部的「去中國化」動作不斷,至於東奧正名公投,執政黨雖未公開支持,甚至在月前舉行的全代會中撤案,但身為2019青運東道主,台中市卻縱容議長和青運榮譽總顧問紀政,在議會舉行東奧正名公投記者會,還把東亞青運改名東亞青奧,試圖連結東奧。
蔡政府上台後,國安狀況連連,邦交國折損、台海風雲日緊,如今44家國際航空公司強行改變台灣名稱,東亞青運停辦,政府除了批評陸方鴨霸外,可謂一籌莫展。針對陸方要求外籍民航公司改名一事,國安會祕書長李大維表示不排除反制,至今毫無動靜,道出台灣籌碼不足的苦處。對此,政府必須拿出對策,以免兩岸衝突進一步惡化,裂痕難以彌合。
兩岸隔海分治,政治問題並非無解。馬政府執政8年,上述相互傷害事例非但未曾發生,台灣還重回退出近40載的兩個聯合國周邊組織,世界衛生大會以及國際民航組織,表示兩岸在國際場域中,零和賽局並非唯一選擇。
猶記2009年高雄市舉辦第8屆世界運動會,是首次在台灣舉辦的國際性大型綜合運動會,共有102個國家和地區、近5千名選手參加,當時筆者任職陸委會,親自參與處理大陸代表隊來台參賽事宜。由於兩岸關係緩和,經不斷與國際世運總會和大陸奧委會聯繫,結果陸方不但全程參與賽會,也未反對馬總統出席開幕式,觀眾席中甚至出現中華民國國旗的奇觀。
觀眾席中出現國旗
早在1922年,國民政府即以「中國奧委會」的名義,參加國際奧委會,1932年第一次派代表團參加洛杉磯奧運,但卻在1981年被迫更名「中華台北」,大陸媒體則一直以「中國台北」稱之。2008年8月在北京舉行的奧會,因兩岸關係和緩,陸方首度以「中華台北」稱呼台灣代表團。
兩岸關係複雜卻非無解,航空公司決定改變官網上對台灣的標示,也說明國際關係以利益導向的基本原則,而政府屢屢以民主價值反擊陸方作為的說法,難以獲得實質奧援,也讓台灣受害。
國際航空公司和東亞青運事例,再度凸顯國安形勢的險峻,政府必須拿出魄力找到化解之道,否則,台灣能否參加2020東京奧運?梵蒂岡是否斷交?外交逆境將無休無止!(作者為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