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精釀啤酒(Craft Beer),與我們日常所能買到的啤酒有何不同?據美國釀酒師協會於2014年修訂的定義,酒廠年產量必須少於600萬桶、非精釀啤酒製造商的持股必須小於25%(亦即要能保證酒廠能獨立運作),且只能採用傳統的啤酒釀造原料及天然發酵原料。
台灣在1987年開放菸酒市場,開始允許外國啤酒進口,在90年代開始有一波比利時啤酒進口到台灣,成為本地精釀啤酒市場的先鋒,更是後來台師大地區幾間咖啡館及Live House(如Cafe Odeon、Cafe Bastille、「挪威的森林」及「海邊的卡夫卡」等)等「文青」地標的必備。緊接著於2002年,因應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政府廢止菸酒專賣並開放民間投資釀酒廠,開啟了包括「北台灣麥酒」及「金色三麥」等民營精釀啤酒品牌投入市場。
3年前,有一波投入精釀啤酒事業的品牌及酒廠加入戰局,包括2015年率先將台南白玉米及台中小麥芽等本地農藝作物加入啤酒釀造的「禾餘麥酒」;以及在同年引進多個國際精釀啤酒品牌的「啜飲室」,讓我們見識到原來喝啤酒並非只能在熱炒店或KTV,也可以是在一個宛如星巴克的舒服空間裡,讓精釀啤酒成為生活態度及品味延伸。啜飲室背後的5位靈魂人物,更於隔年在汐止成立結合觀光及教育性質的自家精釀酒廠,亦即「台虎精釀」的由來。
台創意技術不輸歐美
從2016年開始,本地精釀啤酒品牌便不曾在國際各大啤酒競賽中缺席,以「24節氣系列」啤酒打響名號的「啤酒頭」,於今年3月有「啤酒界奧運」之稱的世界啤酒大賽(World Beer Cup)中,以加入東方美人茶增添風味的「立秋」茶啤酒站上世界之巔,在競爭激烈的「香草與香料啤酒」項目拿下銅牌;金色三麥更以「蕎麥拉格」順利在「特色啤酒項目」奪下銀牌。雙雙說明了台灣原生的精釀啤酒,論技術與創意皆已擁有與歐美大廠平起平坐的實力。
另一個好消息是,3年前從原本僅占國內啤酒市場不及1%份額的精釀啤酒,已逐漸成長至1.7%,雖然跟老大哥台啤相較之下不及九牛一毛,但我們樂觀地看待,本地精釀啤酒正逐漸打開本地人的心防,並以充滿在地精神的創意,讓啤酒回歸本就豐富多元的迷人樣貌。
隨著工業化及冷卻設備等科技的進步,啤酒曾一度喪失與釀造所在地環境之間的緊密連結,但當我們回顧啤酒歷史,會發現它一直都是極其在地化的農業副產品。當人們逐漸喝膩了商業啤酒,便不由自主開始尋找大眾品牌之外,能提供他們多樣、廣泛甚至隨季節更迭推出的嶄新風味。能因應當地文化、市場及口味而變化,同時能在品質與風格取得平衡的精釀啤酒便順勢興起。正當精釀啤酒重新拉近人們與環境的距離,許多釀酒師進一步發現,「愈在地,愈國際」的啤酒,既充滿創意,更是一門好生意。
喝一口體會台灣四季
以本報這次走訪的北台灣麥酒、啤酒頭釀造、禾餘麥酒及台虎精釀為例,他們雖都是本地別具特色的酒廠,卻各自對於「在地化」與「台灣特色」有截然不同的詮釋。
對曾在美國酒廠任職的禾餘麥酒創辦人陳相全(Robert)來說,唯有在地思考或使用在地原物料,才有跟國外酒廠一較高下的機會。相較於競相將本地特殊風味加入啤酒釀造,以博取更多話題及曝光,禾餘始終著眼台灣這塊土地及在地穀物的本色,「跳脫狹隘認定,以科學眼光發現本地農作物的優點,將之轉化成另一種美好,同時思考如何使土地有更正向的發展。」令禾餘的「盈溢白玉」、「丹橘月光」及「硬紅春」麥酒,彷彿化身精釀啤酒圈的鄉土詩人。
以「24節氣啤酒」串起台灣四季風味的啤酒頭,每一支大膽絕倫的啤酒風味背後,其實都藏有縝密思考,在傳統釀造及現代風味取得完美平衡,如「小滿冬瓜茶啤酒」以本地絕無僅有的冬瓜糖,取代比利時啤酒傳統釀造裡的甜菜糖;以德式煙燻啤酒為基底的「清明煙燻啤酒」,則將山毛櫸烘焙麥芽的傳統焦香,巧妙替換成台灣艾草的焚香。身兼北台灣麥酒及啤酒頭釀酒師的段淵傑,一方面謹守北台灣創立以來的比利時啤酒風格,同時念茲在茲台灣豐隆而甜美的各種水果,荔枝、芭樂、烏梅、玉荷包及金桔,相繼在他手裡化成比利時啤酒常為人津津樂道的清甜果香。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喝酒不開車,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