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轉型正義,相對其他藍營人物,蔣萬安確實態度較開放。在立院審查《促轉條例》時,蔣萬安曾主動接觸政治受難者家屬,《促轉條例》第6條條文提及平復司法不法、回復並賠償被害者或家屬名譽及權利損害,蔣萬安投下贊成票。

被問紀念堂轉型,蔣萬安向來主張「功過並陳」,對蔣中正過去表現,他說,不能只陳列「過」,應該也要把好的部分一併呈現,讓民眾自己判斷蔣公歷史價值。

此外,蔣友柏過去受訪,直接把曾祖父蔣介石比作蘇聯列寧、大陸毛澤東和北韓金日成,蔣友柏還反質疑國民黨把他曾祖父當成他們的圖騰,然後與列寧、毛澤東和金日成相比,「這樣對他們有什麼好處?」

民進黨立委許智傑認為,中正紀念堂建築物若保留,有民主、歷史紀念價值,如可舊瓶裝新酒,也會給人不一樣感覺,且立院代表民主,立院遷到中正紀念堂對民主、對歷史都有交代。

綠委吳思瑤認為,文化部兩套方案都沒要拆中正紀念堂,證明民進黨推的轉型正義,從來不是將中正紀念堂夷為平地這種「完全去蔣化」,而是將內容從過去集中威權統治者紀念、儀式性主題轉型為空間活用,沒要完全去蔣,都是外界政治性錯誤解讀。

民進黨立委張宏陸說,轉型正義不等於「百分百去蔣化」,中正紀念堂已在那邊這麼多年,不可能拆,但改名或可討論,重要的是,讓大家知道蔣介石做了什麼。

張宏陸表示,每個人歷史評價有正反兩面,蔣介石也不例外,台灣有很多人喜歡他,相對,也有很多人討厭他。重點是就算讓蔣介石消失,也無法抹滅他的功過,這才是轉型正義的真諦,「我們要做的就是將歷史清楚呈現給下一代。」

#方案 #中正紀念堂 #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