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企業家不能守株待兔期望貿易戰結束。
根據瑞銀產業領袖網絡(Industry Leader Network)成員早前在倫敦表示,企業家正攜手合作尋找持續成長的機會,並將生產位置移近客戶以應對現今的貿易摩擦。
隨著貿易衝突打擊經濟成長和金融市場信心,企業急需進行變革。加徵關稅令企業家重新思考業務運作方式。作為瑞銀財富管理的聯席總裁,我發現「關稅帶來的威脅使企業更密切合作、尋找機會,進而改變全球供應鏈;企業互相銷售產品和服務方式的轉變,都是超出加徵關稅的原先目的。」
例如,瑞銀產業領袖網絡成員於加徵關稅生效前幾個月,重新評估中國勞動密集型生產情況,部分成員選擇將生產轉到成本較低的越南、印尼和印度等地;其他成員則繼續在中國進行生產,因為當地的基礎設施水平高,也有技術熟練的勞動力,這些好處高於工資成本較高的代價。
近期產業領袖也討論全球供應鏈轉變所帶來的影響和機會,以下是瑞銀歸納後的觀點。
企業致力加強合作
瑞銀產業領袖網絡成員發現,貿易緊張局勢有助提高整個供應鏈的靈活性,並加強企業間的合作。舉製造業的例子而言,企業家偏向共同分擔更高的成本、優化價值鏈中的價格,除部分向客戶提高最終成本,同時也盡量與供應商和全球買家重新談判。
中小型企業家不再只著眼於關稅的短期影響,而是採取長期合作策略。
對於今日經濟唇齒相依的世界,工廠選址的考量因素很多,遠多於只考慮勞動成本優勢,或只把勞動密集的製造業務轉移到低工資國家。產業領袖網絡的企業家在貿易摩擦加劇前,已妥善檢視其策略性製造選擇。這些企業家在決定是否轉移生產據點時,不只考量關稅帶來的影響,還會考量更多因素,如基礎設施的品質、交通運輸和良好的營商環境。
關注市場趨勢多於關稅
雖然關稅成為市場焦點,但產業領袖網絡成員指出,關稅以外的因素往往對業務、交易和企業拓展的選址影響更大。
全球各地在獲取科技、保護知識產權和安全法規上存在的差異,有可能阻礙跨境業務。企業家若採取最嚴格的規定標準,與其他較少監管的司法管轄區內的競爭對手相比,短期成本可能會較高。
但與我們商談過的企業家則較高瞻遠矚,考量關稅以外的因素,並為業務廣泛採納更高的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標準。這些企業家採取永續發展的模式,吸引來自具社會意識消費者的新業務。企業家若能有更嚴格的監管,而不是臨渴掘井,將比起大型和不靈活的競爭對手更快搶佔先機。
將生產地再次移近客戶
另外,產業領袖正將商業模式從「跨國」轉向「跨區」,盡量把生產商品和服務靠近客戶,各政治家也表示這是他們加徵關稅時希望能推動的趨勢。
企業家列舉三個將生產靠近終端客戶市場的有利因素。首先,商品化和新科技應用促使地區性的服務更易擴大規模和產生盈利。例如從數據中心轉向雲端計算,或使用更多人工智慧取代高薪、高重複性的文書工作。
其次,由於簽證限制、低成本資訊科技中心的工資上漲,或行動工作帶來更大行政負擔,令高技術人員的行動性下降,降低境外服務的吸引力。第三,越來越多消費者喜愛準時交付且量身訂造的產品,而不再是來自低成本生產地的廉價商品。
在這個充滿變數的世界,我認為,投資者面對貿易政策分歧的最佳方法,就是參考全球成功企業家的意見。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