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農改場7日舉辦「因應氣候變遷之農業技術研究成果發表會」。場長杜麗華表示,氣候變遷下農業首當其衝,作物問題「食」在重要,作物改良課長葉育哲提到,過去較輕微或不曾發生的農災近年逐漸增加,在友善農業工法前提下,強化作物韌性與防治病蟲害工作勢在必行。
葉育哲說,在台作物多露天種植,農民看天吃飯,近年高溫與暴雨導致頗具盛名的花蓮南區西瓜產量銳減,果實外層膨大與成熟果實無異,但內部卻跟不上外部生長,果肉皆未成熟,導致田內西瓜無法食用、腐敗。箭竹筍也因抽芽時雨量過少,導致缺乏灌溉,大大打擊筍農經濟。
玉里赤科山金針農陳錦竹也提到,因冬季不夠冷,今年度高山金針產量較去年少3成,平地種植的更缺少到8成,開花時間也延後近1個月,是過去不曾發生的詭異情形。
農改場同時研發硬體設備,可附掛於插秧機上的除草機具,讓農民易取得、易操作;百吉網則可以鋪設於青蔥等高度經濟作物邊上,達到抗風雨效果,獲得許多農友關注詢問。
#作物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