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多年前的教改以來,廣設大學與「每個縣市,一間國立大學」,成為中央與地方行政首長與民意代表的普遍政見和政策主張。教育部於2019年聖誕節過後公布各大學的註冊率,六間註冊率不到60%的私立大學已然進入「凜冬的生存之戰」,連最頂級大學的碩博士班都不一定招得到學生,而準備「停招/關校/退場」。少子化已然成為從小學到大學、各級學校揮之不去的夢魘。

在過去的廣設大學過程當中,公立和私立技職院校的升格改制,無疑是其中最特別的「受災」群體;其所圍繞「產學落差/回歸技職」、以及「推動高教國際化發展」的成效問題,一直都是社會各界矚目關切的焦點。

就蔡總統四年前就任後最積極的「新南向政策」而言,教育部此次在2019年底所公布的各項數據,其實可以看出部分端倪。包括:僑生、港澳生、陸生、外國學生在內的所謂「境外生」,108學年度(2019年8月1日-2020年7月31日)的入學人數的成長率很高,但細究學生的總人數卻仍在低檔。其中,境外學生入學人數最多的台大是2,970人,占超過32,000人的近10%,算是成效斐然。然而,其他所有公私立大學院校,108學年度境外學生超過1,500人的只有五間大學,三間國立、兩間私立,分別是:銘傳大學(1,957人)、成大(1,899人)、淡江大學(1,868人)、政大(1,581人)、以及國立台灣科技大學(1,515人)。

教育部高教司長朱俊彰強調,「隨著新南向政策、高教深耕計畫的推動,未來境外生成長可期」,但數據本身其實並不能看出陸生在「境外生」的所占比例。其次,108學年度的境外招生人數超過1,500人,只有位於大台北地區的兩間私立大學:銘傳大學和淡江大學,而文化大學則有1,326位境外生;其他境外生較多的還有另外兩間私立大學:位於台中的逢甲大學(1,425人),以及位於高雄的義守大學(1,480人)。換言之,境外生的招募成效好的學校,「高度集中於雙北與台中高雄,四大直轄市」。

對於我國的高教政策而言,依據前述資料可以觀察到兩個重點:第一,愈是往南部走、愈是私立大學院校,愈缺乏海內外的招生競爭力。第二,愈是傳統的工專升格改制成為大學的技職大學、愈是私立大學院校、愈是往南部走,愈缺乏海內外招生的核心競爭能力。

如果這兩個觀察重點屬實,則教育部面對一波又一波、愈來愈迅速的少子化浪潮之衝擊,就必須要思考: 如何配合國家的長期經濟發展,「先回歸技職,再走向國際」。

而在檢討「產學落差/回歸技職」方面,愈往中南部,人口愈少的縣市;愈是私立,特別是技職院校升格成為大學;愈是碩士班的在職生,抑或是形形色色的碩士在職專班;甚至報名與錄取比率可能高達100% (甚至以上的)公私立大學院校,無論是自然科學或人文社會各種學門,這些大學從學士班、碩士班、到博士班,早就面臨「招不到學生,先進來再說」的困境。

包括僑生、港澳生、陸生在內的境外生,占全校總人數的10%,是一個很難達到的「頂標」;頂尖國立大學在海內外建立起來的長期聲譽,也必然是境外學生選擇就讀的重要評量因素。政府必須檢討的是,高教國際化是手段、還是目的?行政院2018年12月所核定的「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若是「言必信,行必果」,可以如期達標,則相信「近悅遠來」,推動高教國際化發展,無疑將會是順勢而為,水到渠成的事。

然而在此推動過程期間,政府應該更重視的,反而是從制度層面,解決「廣設大學」政策的後遺症,大學院校的轉型或退場機制之建立,是正確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必須落實「產學落差/回歸技職」的政策,盤點私立大學院校所在縣市的現有在地產業,教育部和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必須重視工研院出版的「產業聚落發展地圖」,在縮短產學落差與回歸技職體系的過程當中,與經濟部、內政部、衛生福利部、以及原住民委員會,共同規劃跨部會的高教發展政策、計畫、以及所要採行的方案。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打破高教迷思,協助私立大學院校轉型退場,免於滅頂於高教的寒冬。

#學生 #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