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今年起減少對電動機車的補助,在市場上引發一波討論。站在機車業者的角度,樂見任何有助於活絡市場的機制,油電之間沒有誰比較好、誰比較環保的問題,因為只有「油電平權」,才能讓地球永續共好。

長久以來,燃油機車一直被誤解,好像台灣上空的PM2.5和CO2都是燃油機車所製造的,根據環保署統計,四行程燃油機車的PM2.5只占2.9%,CO2更只占1.7%,意思就是說,7成國人使用率的交通工具只是極小比例的汙染源,可見機車背負的原罪有多重。

身為燃油機車產業業者,沒有一刻停止機車進步的腳步,從最早期的二行程機車,到四行程機車,從四期環保標準,五期、六期,到2021年全面實施的七期環保,當然在環保的絕對值下,最好一點汙染都不要產生,但每配合政府實施新的政策,就是一大筆投資。

各國的機車公會在去年的「亞洲機車會議(FAMI)」,討論到電動車政策時,發現一個有趣現象,包括日本、越南、菲律賓、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機車使用大國,針對電動機車均無補助;唯有台灣,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編列大筆預算補助購買電動機車。

那種感覺就像是,環保的大旗一揮,任何政策都變得正當起來,何況電動車不等於零汙染。如同新加坡環境與水資源部長Masagos Zulkifli回應特斯拉CEO所說的話:電動車是Elon Musk推廣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解決氣候環境問題的有效解答。

環保不應該被窄化,不能只看末端的排放汙染,發電的汙染,尤其是燃煤發電,或是電動車馬達所需要的永磁磁鐵的稀土開採和鋰電池製造與回收技術,都是尚未被量化的汙染,電動機車絕對不是環保問題的解藥。

台灣1年生產80萬輛機車,僅占全球6000萬台的1.3%,台灣的七期燃油機車是有史以來最最成熟的新環保機車,具有展現台灣造車工藝的能力,並領先全球,這是業者的社會責任,我們不會逃避,也會持續下去。

#油電 #汙染 #燃油 #製造 #電動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