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長年落實垃圾分類,經過分類回收的垃圾,一部分可以做為下一階段製程的原料,再度被利用;找不到新用途的垃圾,也會因為妥善分類而提升焚化爐的效能,減少焚燒過程的汙染。
然而,根據環保署環境資料庫數據顯示,台灣廢棄物成長量從2015年至2018年連年2倍倍數增長,但焚化廠的垃圾處理量卻是持平,顯見垃圾處理量能不足問題嚴重,「流浪垃圾」還曾演變成各縣市間的攻防戰,甚至披露於媒體版面。
面對廢棄物,台灣人不能只仰賴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從源頭減量是重大的關鍵。Zero Waste Taiwan台灣零廢棄聯盟(簡稱ZWT,https://medium.com/zero-waste-taiwan)創辦人Ivy提出的宣言,「零廢棄是一種態度,一種尊重自己和其他生命的生活原則,而我們每次消費都是為了自己想要的未來投票。」獲得不少人認同。
也就是當我們在每一次消費前深思熟慮,支持環境友善的產品與行動,棄絕一次性使用的產品,例如紙杯、免洗餐具等,嘗試讓每一筆消費不要留下永久性的垃圾,或是至少在最大範圍內重覆利用身邊的每一項物資,減少地球資源的消耗。行有餘力,也可投入淨灘、植樹、護林等積極的環保行動,維護青山綠水、乾淨的空氣與健康的環境。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