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銀行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欲把製造業轉出中國大陸的外國企業,恐在未來5年面臨1兆美元的移轉代價。不過該銀行也表示,這項遷出舉動就長遠來看其實對企業有利。
報告發現,在疫情爆發前,已見企業供應鏈從全球化轉向在地化的趨勢。造成這項改變的主因包括貿易爭端、國安顧慮、氣候變遷與自動化的興起。
美銀全球研究部門主管布朗寧(Candace Browning)和她的團隊在報告中指出,疫情發生只不過成扭轉過去十年美歐製造業流向大陸趨勢的催化劑。
報告提到,這波疫情導致全球8成企業面臨供應鏈斷鏈問題,迫使逾75%企業必須擴大現有回流計畫的規模。
據美銀全球基金經理人的調查發現,約三分之二受訪者認為,供應鏈在地化或回流將成為後疫情時代最重大的結構改變。
該銀行並預測,未來五年把所有與出口相關的製造業遷出大陸,恐令這些企業面臨1兆美元損失。
布朗寧團隊預期,為抵消大規模回流引發的營運成本增加問題,決策者與企業管理層可能須採取積極的因應行動。
報告表示,決策者預料將透過減稅、低利貸款與其他補貼來提供協助。該銀行說,美國、日本、歐盟、印度與台灣等都在最近宣布類似措施。
就產業層面來看,美銀團隊認為營建工程與機械、工廠自動化和機器人、電子設備製造、應用軟體與其他類似服務產業的股價,都可望從這項趨勢中受惠。此外北美、歐洲與南亞銀行業,也能從趨勢帶動的經濟活動中獲益。
不過瑞銀全球財富管理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唐諾文(Paul Donovan)提醒,製造業在地化雖然具有經濟利益,但前提是並非受到貿易關稅或稅制政策所迫、而是透過企業自身的選擇與效率評估後才去進行。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